抗核抗体(ANA)或抗核因子(ANF)

目录

1 拼音

kàng hé kàng tǐ (ANA)huò kàng hé yīn zǐ (ANF)

2 英文参考

ANA

antinuclear antibody & ANF

antinuclear factor

3 概述

抗核抗体(ANA)是最常出现于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的一组自身抗体的总称,其靶抗原为真核细胞的核成分,但也包括某些细胞质和细胞骨架成分。核染色质中的抗原有DNA、组蛋白、高活动组(high mobility group,HMG)蛋白、DNA拓朴异构酶-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eyclin)、RNA聚合酶-1以及核仁结构区(nueleolus organizing regions,NOR)相关蛋白等;核质中的抗原为核糖核蛋白,包括U1~U6RNA、转移RNA(tRNA)、信使RNA(mRNA)、异质性细胞核RNA(hn RNA)以及许多其他的小RNA,即小的细胞核RNA(snRNA)与特定蛋白质的结合物,如U1、U2、U4~U6RNP(Sm抗原)、U1 RNP、hnRNP等;核膜上的靶抗原主要有称之为膜孔复合物的一组蛋白质和核膜内层的层蛋白(lamins)。除此之外,在细胞质中也有一些核糖核蛋白,即小细胞质RNP(scRNP)如Ro/SS-A抗原。

抗核抗体产生的机制不清楚。某些抗核抗体有相对的疾病特异性,如全身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出现的抗双链DNA抗体和抗Sm抗原抗体;硬皮病时出现的抗Scl-70(DNA拓扑异构酶-1)抗体等。由于很多抗核抗体的靶抗原是细胞核内有特定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核酸和蛋白,自身抗体与它们的结合,可能会对细胞的增殖及相应功能产生影响。

最早描述的抗核抗体是Hargraves等1948年报道狼疮细胞(LE)现象时提到的、现在称之为抗组蛋白抗体的自身抗体。目前,针对特异性核抗原的抗核抗体已发现30多种。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对待测血清中总的抗核抗体(一般用英文缩写ANA表示)进行筛查,虽然也有人介绍用酶免疫试验(EIA,即用酶标记抗体代替荧光素标记抗体,加酶底物呈色后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代替荧光素标记抗体,经银染后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来检测ANA,但都因操作较繁琐、方法不易规范而未能推广。用ELISA法筛查ANA也未获成功,因为复制细胞核的全部成分并保持它们在细胞中原有的相对浓度和结构是极其困难的。

4 抗核抗体(ANA)或抗核因子(ANF)的医学检查

4.1 检查名称

抗核抗体(ANA)或抗核因子(ANF)

4.2 分类

免疫学检查 > 自身抗体测定

4.3 抗核抗体(ANA)或抗核因子(ANF)的测定原理

IIF法是检则ANA的最有效方法和“金标准”。其基本原理是以组织培养细胞(最常用的是Hep-2细胞)或动物器官的冷冻切片、匀浆涂片(如小鼠肝匀浆)作为反应底物(抗原片),于其上滴加稀释的待测血清,如血清中有ANA存在,则可与细胞中的核抗原结构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经充分洗涤除去未结合物后,再加荧光素(常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或抗人IgA,抗人IgM)抗体于抗原片上,形成核抗原-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反应复合物,经充分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NA与核抗原反应后可形成4种荧光图谱。

(1)均质型(homogeneous pattern):核呈弥漫性荧光,核仁区不着色。一般认为是抗组蛋白抗体、抗双链DNA(抗ds-DNA)与相应核抗原结合所引起。

(2)周边型(peripheral pattern):由针对膜孔复合物和板层素(lamins)的抗核抗体引起;陈永铭(Eng Ming Tan)未介绍此型荧光图谱;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文献普遍认为,周边型荧光主要由抗ds-DNA和较少由抗单链DNA(抗ss-DNA)、抗组蛋白抗体与相应核抗原结合引起,是围绕着分裂间期的核膜形成环状的荧光,而核的中心部位荧光相对较暗。有人认为,高浓度的抗组蛋白、抗

ds-DNA抗体形成均质型荧光,而较低浓度的抗体则形成周边型荧光。

(3)斑点型(speckled pattern):核内出现大小一致的或大小不等的荧光斑点,由抗Sm、抗U1 RNP、抗Scl-70以及抗La/SS-B与相应核抗原结合引起。

(4)核仁型(nucleolar pattern):仅核仁着染荧光,表现为均质的、周边的或斑点状荧光。多由抗RNA聚合酶-1,抗NOR-90、抗PM-Scl抗原复合物(20~110kD的多种蛋白组成)、抗原纤维蛋白(U3RNP)等抗核抗体与相应核仁抗原结合引起。

4.4 试剂

同荧光法检测。

4.5 操作方法

同荧光法检测。

4.6 正常值

免疫荧光定性法:阴性。

免疫荧光滴度法:<1∶160。

4.7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ANA见于多种自身免疫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患者,例如全身性红斑狼疮(SLE)、药物诱导的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检出率都可达100%;干燥综合征(Sjgren综合征)、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检出率可达70%~85%;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也有20%~50%的检出率。此外,桥本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动脉炎等患者也可能检出ANA。

4.8 附注

(1)用IIF法检测ANA,正确诊断的前提是对每份待测血清同时用Hep-2细胞和肝细胞做抗原片进行平行测定,选用何种细胞为抗原片,抗原片的固定方法,荧光抗体的特异性、效价、亲和力,荧光显微镜的质量等都对测定的结果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每个实验室都应进行严密的室内检验质量控制,每次试验都应设置阳性对照(WHO标准血清)和阴性对照血清。

(2)4种典型的荧光图谱其形成虽与某些特定的抗核抗体有关,但不能根据荧光谱型做出何种抗核抗体阳性的诊断。荧光谱型的意义只在于提示需要进一步做何种特异性抗核抗体的检查。

4.9 相关疾病

红斑狼疮、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重症肌无力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