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髎

目录

1 拼音

jū liáo

2 英文参考

Jūliáo GB29[中国针灸学词典]

jūliáo[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2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2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居髎
汉语拼音Juliao
罗马拼音Chuliao
美国英译名Dwelling Bone
各国代号中国GB29
日本29
法国莫兰特氏VB28
富耶氏
德国G29
英国G29
美国GB29

居髎为经穴名(Jūliáo GB29)[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1]。居髎是足少阳胆经、阳蹻脉的交会穴[1]。居即居处,髎即骨隙,此穴居髋部陷处,故名居髎[1]。居髎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痛引腹,肩痛引胸,臂重不举,瘫痪痿弱,疝气,脚腿诸疾,腰痛,下肢痿痹,瘫痪,现代又多用居髎穴治疗髋关节功能障碍,下肢瘫痪,膀胱炎,子宫内膜炎,腰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坐骨神经痛,阑尾炎,胃痛,下腹痛,睾丸炎,肾炎,白带多,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居髎,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

5 穴名解

居即居处,髎即骨隙,此穴居髋部陷处,故名居髎[1]

居,处也。髎,此处指髋骨为宽大之骨,即今之盆骨。《玉篇》:“髎,髋也。”穴在髂骨上凹陷处,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之中点,当端坐时正位于凹陷中,以其居则成髎,故名居髎。[2]

6 特异性

居髎是足少阳胆经、阳蹻脉的交会穴[2]

7 所属部位

股关节[3]

8 居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居髎穴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4]

居髎穴位于臀区,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4]

居髎穴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联线中点[5]

另说“在章门下同身寸之八寸三分,骼骨上”(《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从维道下行三寸,监骨上陷中”(《医宗金鉴》);“维道下二寸,后开五分,环跳前,横直环跳,相去三寸微高些”(《针灸集成》)。

居髎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居髎穴在股关节的位置

居髎穴在股关节的位置[5]

居髎穴在股关节的位置

居髎穴在股关节的位置(肌肉)

居髎穴在股关节的位置(骨骼)

9 居髎穴的取法

居髎穴位于臀区,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取穴[5]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侧卧位,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之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髂前上棘是侧腹隆起的骨性标志,股骨大转子是髋部最隆起处,二者连线中点即是居髎穴[7]

10 居髎穴穴位解剖

居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臀中肌。有旋髂浅动、静脉分支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当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分布。阔筋膜张肌以短腱起于髂前上棘,约在股骨中上三分之一处移行于髂胫束,束的下端止于胫骨外髁,该被阔筋膜包裹。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均由臀上神经和血管支配与供应。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臀中肌→臀小肌[7]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上神经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分布[8]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髂浅动、静脉分支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通过[8]

11 居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居髎穴具有舒筋活络,益肾强健的功效。

居髎穴有舒筋络、强腰膝、利膀胱的作用[8]

居髎穴系胆经和阳跷脉之会穴,有清利湿热、舒筋利节作用[8]

12 居髎穴主治病证

居髎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痛引腹,肩痛引胸,臂重不举,瘫痪痿弱,疝气,脚腿诸疾,腰痛,下肢痿痹,瘫痪,现代又多用居髎穴治疗髋关节功能障碍,下肢瘫痪,膀胱炎,子宫内膜炎,腰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坐骨神经痛,阑尾炎,胃痛,下腹痛,睾丸炎,肾炎,白带多,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

居髎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痛引腹、肩痛引胸、臂重不举、瘫痪痿弱、疝气、脚腿诸疾等[8]

居髎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疝气[8]

居髎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瘫痪、疝气[8]

现代又多用居髎穴治疗髋关节功能障碍、下肢瘫痪、膀胱炎、子宫内膜炎等[8]

居髎穴主治腰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疝气;以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8]

1.消化系统疾病:阑尾炎,胃痛,下腹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肾炎,膀胱炎;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白带多;

4.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1~2寸[8]

直刺1~1.5寸[8][8][8],局部有胀重感[8]

注意:结核病、溃疡病患者及孕妇禁用。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 居髎穴的配伍

居髎配环跳、肾俞、委中,有舒筋活络,宣痹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腿痹痛。

居髎配环跳、阳陵泉、委中、悬钟、昆仑,治腰腿痹痛、下肢瘫痪[8]

居髎配大敦,中极,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

居髎配大敦、太冲、五枢、中极,治疝气[8]

15 特效按摩

两手拇指自上向下摩动居醪穴,每次左右各按摩1~3分钟,可治腰腿痹痛、瘫痪等症[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阳蹻、足少阳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引少腹痛,肩引胸臂挛急,手臂不得举而至肩。

《类经图翼》:主治肩引胸臂挛急不得举,腰引小腹痛。

《玉龙赋》:腿风湿痛,居髎兼环跳与委中。

17 居髎穴研究进展

17.1 治疗肩周炎

针刺居髎为主,配合循经取穴。针法:令患者侧卧,患侧向上,先针居髎,用“蜻蜓点水”针刺法,每5 min一次,共3次。具体方法:针刺破皮后,分层插入,当针尖插至腧穴的一定深度时,立即进行小幅度的快速提插,幅度在0.5~1分之间,每秒6次为补法,多于9次为泻法,并与提插幅度相一致,使术者指端产生得气感。慢性痛症用补法,急性痛症用泻法。在行针的同时,嘱患者主动做肩关节前举、外展、后伸等缓慢活动,出针后再根据其不同的疼痛部位选用相应的“肩三针”穴。即将肩周疼痛部位辨证取穴,肩前型取肩髃、肩内陵、列缺;肩侧型取肩髃、臑会(或臂臑)、曲池(或外关);肩后型取臑俞、肩髎、后溪。每种类型每次均只取3个腧穴,故称之为“肩三针”穴。留针20 min,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120例,痊愈74例,好转4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7%。[9]

17.2 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

患者侧卧或坐位,居髂局部常规消毒,用5 mL注射器,6.5号针头抽吸泼尼松龙25 mg,加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4 mL,摇匀。进针1~1.5寸深,提插捻转,待患者自觉酸胀向大腿外侧放散,抽吸无回血后将药液注入1/2,然后将针尖退出少许,向阿是穴斜刺,得气后注完药液,出针后按揉针孔。6d一次,3次为一疗程。同时可沿臀上皮神经走行方向施行分筋理筋手法。共治疗116例,痊愈102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4%。对普鲁卡因呈阳性反应者改用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4 mL代替。[9]

1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74.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9.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8-319.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3.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18-31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