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颈带绦虫

目录

1 拼音

jù jǐng dài tāo chóng

2 注解

巨颈带绦虫(Taenia.taeniaformis)又名带状带绦虫,带状泡尾绦虫等。成虫寄生于猫、犬等食肉动物,分布甚广;中绦期幼虫称带状囊尾蚴或叶状囊尾蚴(Cysticercus fasciolaris)寄生在啮齿类动物的肝脏,特别在鼠类极为常见,幼虫偶可感染人类。

成虫体长15~60cm,头节外观粗壮,顶突肥大、呈半球形突出,4个吸盘也呈半球形,向侧方突出,头节后颈部极不明显。因此又称为“粗头绦虫”或“肥颈绦虫”。幼虫属链尾蚴型,长链状,头节裸露不内嵌,后接一假分节的链体,后端为一小伪囊。

寄生在猫等动物的巨颈带绦虫成虫,其孕节随宿主粪便排出后,通常可自行蠕动,在蠕动时即可释放出虫卵污染外界环境。鼠、兔等中间宿主吞食了虫卵后,六钩蚴在消化道逸出,钻入小肠壁,然后随血流到肝脏,经过2~3个月发育成链尾蚴。猫等动物捕食了带有链尾蚴的鼠或其它啮齿动物后,链尾蚴进入小肠,尾泡和假链体脱落,头节吸附在肠壁上,经1个月后发育为成虫。人体因误食虫卵而感染。Hsieh(1959)从我国台湾报告了1例该虫的人体感染;Ekanyakes(1999)也从斯里兰卡报道一儿童从猫体感染了本虫。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