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

目录

1 拼音

jiǔ zhēn

2 英文参考

nine forms of needl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ine needl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ine classical needle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九针:1.古代针具分类名;2.针灸书名。

4 古代针具分类名·九针

九针为古代针具分类名,是古代针具合称,由九种针具组成[1]。出《黄帝内经》。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2][3]。《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官针》及《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对其形状和用途有具体论述[3]。《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3]

九针详表[3]

针名

形状

用途

镵针

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无得深入

去泻阳气,主热在头身

圆针

长一寸六分,针如卵形

揩摩分间,以泻分气

鍉针

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圆其末

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锋针

长一寸六分,刃三隅,锋其末

泻热出血,以发痼疾

铍针

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锋

以取大脓

圆利针

长一寸六分,尖如氂,且圆且锐,中身微大

以取暴气、痛痹

毫针

长三(一)寸六分,尖如蚊虻喙

微以久留而养,以取寒热痛痹

长针

长七寸,长其身,锋其末

以取深邪远痹

大针

长四寸,尖如挺,其锋微圆

以取大气之不能过关节者,泻水

4.1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大约开始于青铜器时代,最早记载于《内经》,直至公元1315年在《济生拔粹》中始见图形。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葬于公元前113年)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银针,经考证认定是九针中一部分实物。九针的创制为刺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2 针刺补泻

全身疾病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经络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补泻先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补泻禁忌:《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5 针灸书名·九针

《九针》为针灸书名,见《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3]

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