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蟾酥

目录

1 拼音

jiǔ chán sū

2 概述

酒蟾酥为蟾酥的炮制品,方法为白酒制。蟾酥的炮制宋代已有,见《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等。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1]。蟾酥味辛,性温;有毒,归心经,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蟾酥生品作用峻烈,临床用量极小,多制成丸散剂内服或外用[1]。酒蟾酥仍为棕褐色粉末[1]。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了毒性,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1]

3 酒蟾酥的炮制方法

宋代有铁上焙焦(《太平圣惠方》)、酒浸(《小儿卫生总微方论》)、酒炖(《校注妇人良方》)、汤浸(《圣济总录》)等方法[1]

明、清以后增加了乳汁制(《寿世保元》)[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研粉、白酒制和乳浸等[1]

蟾酥的制法:取蟾酥饼,蒸软,切薄片,烤脆后,研为细粉[1]

酒蟾酥的炮制方法为:取蟾酥,捣碎,加入定量白酒浸渍,时常搅动至呈稠膏状,干燥,粉碎[1]。每100kg蟾酥,用白酒20kg[1]

取蟾酥块捣碎,置磁盆中加入白酒浸渍。时时搅动,至全部溶化成稠膏状,取出置盆中,放通风洁净处晾干,碾成细粉。每蟾酥10斤,用白酒20斤。(《中华本草》)

注意:蟾酥有毒,在研制蟾酥细粉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因其粉末对人体裸露部分和黏膜有很强的刺激,并应防止吸入而中毒[1]

4 酒蟾酥的性状

蟾酥呈棕褐色粉末状[1]。气微腥,具强烈刺激性,嗅之作嚏,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1]

酒蟾酥仍为棕褐色粉末[1]

5 酒蟾酥的炮制作用

蟾酥味辛,性温;有毒[1]。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能[1]。作用峻烈,临床用量极小,多制成丸散剂内服或外用[1]

蟾酥生品质硬难碎,并且对操作者有刺激性,故用白酒浸渍,便于制粉,降低毒性,并能减少对操作者的刺激性[1]。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1]。如治痈疽疔疮、咽喉肿痛的六神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热毒内蕴致患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疽,臀腿等疽及一切恶疮的蟾酥丸(《外科正宗》)[1]

6 蟾酥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蟾酥味辛,性温;有毒。归心经。

《中药大辞典》:蟾酥味甘辛,性温,有毒。

《中华本草》:蟾酥味味辛、性温、有毒,归心经。

《本草纲目》:"甘辛,温,有毒。"

《本草正》:"味辛麻,性热,有毒。"

《本草汇言》:"味辛苦烈,气热,有毒。"

《本草通玄》:"入足阳明、少阴。"

7 蟾酥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蟾酥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

《中药大辞典》:蟾酥具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的功效。治疔疮,痈疽,发背,瘰疬,慢性骨髓炎,咽喉肿痛,小儿疳积,心衰,风、虫牙痛。

《中华本草》:蟾酥具有消肿止痛、解毒辟秽的功效。主痈疽疔疮、咽喉肿痛、风虫牙痛、牙龈肿烂、痧症腹痛。

蟾酥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能[1]。作用峻烈,临床用量极小,多制成丸散剂内服或外用[1]

酒蟾酥便于制粉,降低毒性[1]。临床多用于发背,疔疮,痈毒,咽喉肿痛[1]。如治痈疽疔疮、咽喉肿痛的六神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热毒内蕴致患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疽,臀腿等疽及一切恶疮的蟾酥丸(《外科正宗》)[1]

《药性论》:"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

《日华子本草》:"治蚛牙,和牛酥摩、治腰肾冷,并助阳气,以吴茱萸苗汁调敷腰眼并阴囊。"

《本草衍义》:"齿缝中血出,以纸纴子蘸干蟾酥少许,于血出处按之。"

《医学入门》:"主痈疽疔肿瘰疬,一切恶疮顽癣。"

《本草纲目》:"治发背疔疮,一切恶肿。"

《本草正》:"治风、虫牙痛,以纸拈蘸少许点齿缝中。"

8 酒蟾酥的炮制研究

蟾酥含游离型和结合型的蟾蜍甾二烯类成分[1]。蟾毒配基类和蟾蜍毒素类化合物均有强心作用[1]

实验证明,蟾酥酒浸干燥后,容易粉碎,蟾酥在酒制前后成分无明显变化,但总强心甾含量酒制后提高了[1]。另以蟾酥中活性成分之一脂蟾毒配基为指标,对生品、酒制品、乳制品进行含量比较,结果生蟾酥高于酒制品,酒制品又高于乳制品,生品与酒浸制品的层析图谱基本一致,唯乳制品前沿处多一斑点[1]。又有研究结果表明,蟾毒内酯含量依次为生蟾酥<>牛乳浸滑石粉烫[1]

不同炮制品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其毒性大小依次为:滑石粉炮制品>鲜牛奶炮制品>60%乙醇炮制品,酒浸制品的毒性低于生品[1]

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提出了以60%乙醇浸泡24小时的炮制新工艺[1]。并可结合《中国药典》规定脂蟾毒配基含量考虑制定炮制品质量控制标准[1]

9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防潮[1]。按有关毒剧药品管理规定执行[1]

10 参考资料

  1.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8-17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