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Jīnsuō GV8[中国针灸学词典]
jīnsuō[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经穴名·筋缩
穴位 | 筋缩 | ||
---|---|---|---|
汉语拼音 | Jingsuo | ||
罗马拼音 | Chinso | ||
美国英译名 | Ligament Contraction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V8 | |
日本 | 8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G7 | |
富耶氏 | |||
德国 | LG7 | ||
英国 | Gv8 | ||
美国 | Go8 |
筋缩为经穴名(Jīnsuō GV8)[2]。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筋束。属督脉。筋即筋肉,缩即挛缩,此穴通肝气,善治筋挛等病,故名筋缩。筋缩穴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黄疸,脏躁,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背强,胃痉挛等。
5.1 出处
《针灸甲乙经》: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5.2 穴名解
《说文》:“筋,肉之力也。”为附着在骨上的韧带,引申为肌肉的通称。缩,《说文》:“缩,乱也。”纵放掣缩,乃乱之义,挛缩。穴在第9椎节下间,因其脉气与肝俞相通,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穴治瘛疭、脊强、天吊诸般抽搐筋挛之症,因名筋缩。[3]
5.3 所属部位
5.4 筋缩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筋缩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下凹陷中[5]。
筋缩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取穴。
5.5 筋缩穴的取法
筋缩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取穴。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2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筋缩穴[6]。
5.6 筋缩穴穴位解剖
筋缩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九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5.6.1 层次解剖
5.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
5.7 筋缩穴的功效与作用
筋缩穴在第9胸椎棘突下,内应于肝脏,位于肝俞之间。肝胆为风木之脏,肝主筋,故本穴善治肝风内动、筋脉挛缩之病证;也可治疗肝胃不和之胃痛、湿郁肝胆之黄疸及经脉病。[8]
筋缩穴在第9椎节下间,因其脉气与肝俞相通,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穴治瘛疭、脊强、天吊诸般抽搐筋挛之症,因名筋缩。
5.8 筋缩穴主治病证
筋缩穴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黄疸,脏躁,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背强,胃痉挛等。
筋缩穴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等。
筋缩穴主治癫痫,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黄疸;脏躁,心痛;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9]。
筋缩穴主治胃痛,脊强,瘈疭,腰背痛,癫痫,以及肝炎,胆囊炎等。
脊背强急,腰背疼痛,胃痛,癫痫,抽搐,腰背神经痛,胃痉挛,胃炎,癔病。
5.9 刺灸法
5.9.1 刺法
斜刺0.5~1寸,局部酸胀。
5.9.2 灸法
可灸。
5.10 筋缩穴的配伍
筋缩配水道,有温通阳气,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脊强,腰痛寒痛。
5.11 特效按摩
经常点揉筋缩穴,可治腰椎间盘突出、筋脉拘挛、小儿抽动症、癫痫等症。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狂走,癫疾,脊强急,目转上插,筋缩主之。小儿惊痫加瘛疭,脊急强,目转上插,筋缩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垂。
《针灸大成》:主癫疾,狂走,脊急强,目转反戴,上视,目瞪,痫病多言,心痛。
5.13 筋缩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胃蠕动调节作用
对胃扭转患者,用X线摄片观察其胃的收缩情况,发现针前胃呈虾状,大弯侧在上,小弯侧在下,而针筋缩、足三里,得气麻胀感达胃部,出现胃抽动、挛缩感。针20次后,X线摄片显示,胃大弯侧在下,小弯侧在上,症状消失而愈。
5.13.2 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6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6.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74.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9.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5.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3.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3.
-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