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

目录

1 拼音

jīn mén

2 英文参考

Jīnmén BL63[中国针灸学词典]

jīnmé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6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6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金门:1.经穴名;2.经外奇穴名;3.经穴别名。[1]

4 经穴名·金门

穴位金门
汉语拼音Jingmen
罗马拼音Chinmen
美国英译名Golden Gate
各国代号中国BL63
日本63
法国莫兰特氏V63
富耶氏
德国B63
英国B63
美国BI63

金门为经穴名(Jīnmén BL63)[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关梁(《针灸甲乙经》)、金阙(《杨敬斋针灸全书》)、梁关(《针灸聚英》)。属足太阳膀胱经[1]。金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阳维脉所别属[1][2]。金是水所从出,门即门户,此穴为太阳之郄,为寒水所生之门,故名金门[2]。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头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眩晕,腰膝痛,外踝痛,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炎,踝扭伤,足底痛,疝气等。

4.1 金门穴的别名

关梁(《针灸甲乙经》),金阙(《杨敬斋针灸全书》),梁关(《针灸聚英》)。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尸厥暴死,金门主之。

4.3 穴名解

金是水所从出,门即门户,此穴为太阳之郄,为寒水所生之门,故名金门[2]

金,为五行肺金之一,有肃杀之气,又兵象也。门,人所出入之处。本穴与金生水有关。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肃,膀胱之水气方可通调。金门者,肺金之气下通膀胱之门户,能助膀胱之气化也。对风木病有效,金可克木,所主多筋抽搐风木之病,意为熄风利水之门户也。此穴在申脉穴前下方,骰骨外侧凹陷中,为足太阳之郄穴,阳维脉所别属之门,太阳经至此,临于垂末,将与少阴之气交接,犹时届九秋,阳利之气受遏,金风肃起,遏化阴和之气也。一变而为萧瑟之阴,故曰“金门”。[3]

4.4 特异性

金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阳维脉所别属[3][3]

金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4]

4.5 所属部位

足部[5]

4.6 金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金门穴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5]

金门穴位于足背,外踝前缘直下,第五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之[5]

金门穴位于足外踝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处[6]

金门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金门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4.7 金门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申脉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处取穴。

金门穴位于足背,外踝前缘直下,第五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之[6]

垂足着地或仰卧位,申脉穴前下方0.5寸,骰骨外侧凹陷中取穴[7]

快速取穴:正坐垂足着地,脚趾上翘可见一骨头凸起,外侧凹陷处即是金门穴[8]

4.8 金门穴穴位解剖

金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跟骨膜。皮肤坚厚致密,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形成。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纤维束,连于皮肤与足底深筋膜。足底深筋膜外侧厚于内侧,覆盖于小趾展肌表面。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腱及小趾展肌[8]

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9]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9]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并有足底外侧动、静脉通过[9]

4.9 金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金门穴具有安神开窍,通经活络的功效。

金门穴有安神志、舒筋脉的作用[9]

金门穴系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阳维脉之所生,有清热散风之功。主治癫狂,痫证,小儿惊风,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其所治症,为霍乱转筋、癫痫、尸厥、膝髓痠,兼取申脉可治头风、头痛,均取金之肃令之力也。所治与太白略同,太白亦金气也。[9]

4.10 金门穴主治病证

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头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眩晕,腰膝痛,外踝痛,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炎,踝扭伤,足底痛,疝气等。

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9]

金门穴主治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痹痛[9]

金门穴主治头痛,耳聋;腰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9]

金门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痫,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9]

现代又多用金门穴治疗小儿抽搐、耳鸣耳聋、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9]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小儿惊风,头痛;

2. 其它:膝关节炎, 踝扭伤,足底痛,疝气。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3~0.5寸[9][9][9][9],局部有酸胀感[9],可向足背放散[9]

4.11.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9]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4.12 金门穴的配伍

金门配人中、中冲,有醒神镇惊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痫,惊风。

金门配大椎、申脉、水沟、百会,治癫痫[9]

金门配合谷、太冲、百会,治急性头痛[9]

金门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下肢痿痹[9]

4.13 特效按摩

在金门穴痛点处点按2分钟,可即时缓解急性腰痛[9]

常用拇指指腹揉按金门穴,每次1~3分钟,可调理头晕目眩等症状[9]

4.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尸厥暴死、霍乱转筋。

《针灸甲乙经》:小儿马痫,仆参及金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霍乱转筋,尸厥癫痫,暴疝,膝胻酸,身战不能久立,小儿张口摇头,身反折。

《外台秘要》:主尸厥暴死,霍乱转筋,癫疾不呕沫,马痫。

《席弘赋》: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医宗金鉴》:癫狂,羊痫风。

5 经外奇穴名·金门

金门为经外奇穴名[9]。出《外科大成》。

5.1 金门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金门位于前臂屈侧正中线,腕横纹上3.5寸,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9]。左右计2穴[9]

5.2 金门穴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金门主治瘰疬[9]

5.3 刺灸法

一般针0.5~0.8寸;可灸[9]

6 经穴别名·金门

金门为经穴别名,即会阴穴[9][9]。见《备急千金要方》:“金门在谷道前,囊之后,当中央是也,从阴囊下度到大孔前,中分之”。

穴位会阴
汉语拼音Huiyin
罗马拼音Huiyin
美国英译名Meeting of Yin(Perineum)
各国代号中国CV1
日本1
法国莫兰特氏VC1
富耶氏VC1
德国KG1
英国Cv1
美国Co1

会阴为经穴名(Huìyīn CV1,RN1)[10][11][1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属任脉[12][12]。会阴是任脉之别络;冲脉、督脉、任脉之交会穴[12]。此穴在会阴之部,故名会阴[12]。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6.1 会阴穴的别名

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

6.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会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

6.3 穴名解

此穴在会阴之部,故名会阴[12]

相合聚结之处为会。阴,指阴部,在此指前后二阴。穴居两阴间,为任、督、冲三脉的起点。任脉总摄全身诸阴之脉,为阴脉之海,本穴当本经外循行之发端。冲脉为血海。《针灸大成》载有:“两阴间,任督冲三脉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因名会阴。又本穴在处,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屏翳之义,遮以蔽也。[12]

6.4 特异性

会阴是任脉之别络[12]

会阴是冲脉、督脉、任脉之交会穴[12]

6.5 所属部位

阴部[13]

6.6 会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会阴穴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13]

会阴穴位于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13]

会阴穴位于会阴部正中[13]。男子当肛门与阴囊之间;女子当肛门与阴唇后联合之间[13]

会阴穴在任脉的位置

会阴穴在阴部的位置(出自《中医大辞典》)

会阴穴在任脉的位置

6.7 会阴穴的取法

截石位,于肛门与阴囊根部(女性为大阴唇后联合)连线的中点取穴。

会阴穴位于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13]

膀胱截石位,男子于阴囊后端与肛门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女子于大阴唇后联合部与肛门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14]

6.8 会阴穴穴位解剖

会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浅层布有骨后皮神经会阴支,阴部神经的分支和阴部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6.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14]

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14]

6.8.2 穴区神经、血管

有会阴神经(阴部神经分支)和阴部内动脉分支[14]

布有会阴神经分支和会阴动、静脉分支[14]

6.9 会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会阴穴具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的功效。

会阴穴有调阴阳气机、清下焦湿热作用[14]

会阴穴为任脉之首穴,位于前后二阴之间,故以治疗二阴病为主,并有急救作用[15]

会阴穴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之功。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二便不利,痔疾。犹言诸阴之会也,穴在两股夹裆,两阴窍之间,故能治谷道、子宫、精室、阴器诸处之病。[15]

6.10 会阴穴主治病证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等[15]

会阴穴主治小便不利、阴痛、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癫狂、昏迷、溺水窒息[16]

会阴穴主治阴痛,阴痒,痔疾,脱肛;月经不调,阴挺;阳痿,遗精;溺水窒息,产后昏迷,惊痫,癫狂;小便不利,遗尿;便秘;疝气[16]

现代又多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昏迷、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及尿道炎、尿闭、痔疾、疝气等[16]

会阴穴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脱肛,痔疮,疝气,小便不通,带下,月经不调,阴部瘙痒等[16]

治阴痒,阴痛,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小便难,大便秘结,闭经,溺水窒息,产后昏迷不醒,癫狂,阴道炎,睾丸炎,阴囊炎,疝气。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直刺0.5~1寸[16][16][16][16],局部胀痛[16],可扩散至前、后阴[16]

注意:孕妇慎用[16][16]

6.11.2 灸法

可灸[16][16][16]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6]

6.12 会阴穴的配伍

会阴穴配三阴交治产后暴卒[16]

会阴穴配承山、委中治痔疾[16]

会阴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会阴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会阴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会阴配太渊、消泺、照海,治痹证[16]

会阴配三阴交,治产后暴卒[16]

会阴配气海、归来,治阴挺[16]

会阴配水沟、素髂,治溺水窒息[16]

会阴配蠡沟,治阴痒[16]

会阴配肾俞,治遗精[16]

6.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小便难,窍中热,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会阴主之。痔,会阴主之。凡痔与阴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皆主之。身肿,皮肤不可近衣,淫泺苛获,久则不仁,屏翳主之。男子阴端寒,上冲心佷佷,会阴主之。女子血不通,会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便难,窍中热,皮疼痛,谷道瘙痒,久痔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佷佷。

《针灸资生经》:产后暴卒,灸会阴、三阴交。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方》: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6.14 会阴穴研究进展

6.14.1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电热针针刺会阴、曲骨,治疗女性外阴白色病变有一定疗效,同时,针刺二穴可使患者E玫瑰花结形成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亦有明显提高,微量元素铜的含量也有明显提高,说明女性外阴白色病变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体内血清铜含量低有一定关系,并且说明针刺会阴、曲骨二穴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6.14.2 对呼吸变化的影响

针刺会阴引起呼吸变化的阳性率为45%,但针刺耻骨联合上部,以及痛觉敏感的角膜、睾丸等处,绝大多数例次对呼吸毫无影响,说明会阴对呼吸变化的影响有一定特异性。

针刺动物“会阴”,能调节呼吸运动,对呼吸停止有急救作用[16]

6.14.3 肛门术后止痛

针刺“会阴”能止肛门术后疼痛[16]

6.14.4 治疗外阴白斑

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6.14.5 治疗遗尿

会阴留针加灸,每日1次。

6.14.6 治疗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

针刺会阴、秩边等穴对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有一定疗效[16]

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38.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7.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0.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7.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9-260.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7.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7.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8.
  12.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0.
  13. ^ [1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14. ^ [1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8-370.
  15. ^ [1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8-370.
  16. ^ [1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