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Jīngmíng BLl[中国针灸学词典]
jīngmí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经穴名·睛明
穴位 | 睛明 | ||
---|---|---|---|
汉语拼音 | Jingming | ||
罗马拼音 | Chingming | ||
美国英译名 | Eye Bright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BL1 | |
日本 | 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1 | |
富耶氏 | V1 | ||
德国 | B1 | ||
英国 | B1 | ||
美国 | BI1 |
睛明为经穴名(Jīngmíng BLl)[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睛即眼睛,明即明亮,此穴在眼区,有明目之功,故名睛明。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夜盲,色盲,目视不明,目翳,眦痒等,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视神经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急性腰痛等。
4.1 睛明穴的别名
目内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泪孔(《针灸甲乙经》),泪空(《针灸聚英》),精明(《备急千金要方》)、泪腔[2]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眦痒痛,淫肤白翳,睛明主之。
4.3 穴名解
睛,指眼睛,本穴在目内眦,黏膜组织上,近于睛,主治两目红肿、怕光羞明,一切目疾,有明目之效,故曰睛明。《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王冰注:“在明堂左右两目内也,以近于目眦,故曰精(睛)明。”
4.4 所属部位
4.5 特异性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5]。
4.6 睛明穴的定位
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正坐或仰靠取穴。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之内上方0.1寸处(《中国针灸学概要》)[7]。
睛明穴的位置
睛明穴的位置
4.7 睛明穴的取法
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正坐或仰靠取穴。
快速取穴:正坐合眼,手指置于内侧眼角稍上方,按压有一凹陷处即是睛明穴[9]。
4.8 睛明穴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皮肤由三叉神经眼支的滑车上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血管有内眦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其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睑内侧韧带,使睑板固定于眶缘上。营养眼球外结构的动脉来自眼动脉的终末支之一的额动脉。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和内眦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动眼神经分布,并有滑车上,下神经和动脉经过。
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动眼神经和眼神经;并有内眦动、静脉通过,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
4.9 睛明穴的功效与作用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归属足太阳膀胱经,又是足太阳经与手太阳经、足阳明经、阴跷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阳明脉多气多血,阴跷脉、阳跷脉主眼睑的开合,故凡外感诸邪、内伤诸疾所导致的多种眼病,主要是慢性眼病,均可治疗。
足太阳经脉循行于背腰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取睛明穴又可治疗腰部病证。
4.10 睛明穴主治病症
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夜盲,色盲,目视不明,目翳,眦痒等,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视神经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急性腰痛等。
睛明穴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目翳。
睛明穴在目内眦角,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故治一切目病,对郁热之证最宜,对暴赤肿痛、眦痒、翳障亦效。《针灸甲乙经》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眦赤痛…睛明主之。”
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
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等。
睛明穴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内外翳障,雀目,青盲,夜盲,色盲,近视,以及急、慢性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神经炎等。
五官科系统疾病:近视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夜盲;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嘱病人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眼球及周围,出针时注意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避免造成内出血。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眼眶边缘直刺0.3~0.5寸。
直刺,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沿目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
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针尖沿目眶鼻骨边缘缓慢刺入,深0.5~1.0寸,忌作提插捻转等手法。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持针,于眼眶边缘和眼球之间缓慢刺入,直刺0.5~1寸,不宜大幅度提插和捻转,局部有酸胀感并扩散至眼球及周围;出针后要按压针孔片刻。
注意:针刺睛明穴容易引起内出血,出针后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出针时按压针孔1~2 min,以免内出血。
4.11.2 灸法
睛明穴禁灸。
不宜灸。
4.12 睛明穴的配伍
睛明配肝俞、光明,有调肝养血的作用,主治夜盲,色盲,近视,散光。
4.13 特效按摩
睛明穴是治疗所有眼病的关键穴位,按摩时用拇指指端按揉睛明,每次双侧同时按揉2分钟左右。
4.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眦痒痛,淫肤白翳,睛明主之。
《针灸大成》: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眦起者,刺睛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
《医宗金鉴》: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眦痒,雀目诸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攀睛,翳膜覆瞳子,恶风泪出,目内眦痒痛,小儿雀目疳眼,大人气眼冷泪,视物不明,大眦胬肉侵睛。
4.15 睛明穴研究进展
4.15.1 对眼压的影响
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高眼压家兔模型用电针“睛明”的方法观察比较发现,治疗组的眼压最高值和最低值均低于对照组的眼压最高值和最低值。两组间眼压比较,除10 min时段外,其他各时段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说明针刺“睛明”对高眼压兔有明显的降低眼压作用。
4.15.2 对判断中风偏瘫的影响
通过对中风偏瘫的患者进行治疗,针刺睛明后,观察发现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与针刺睛明出现的反应成正相关。因而用睛明针刺后出现的反应可判断中风偏瘫的预后情况。
4.15.3 对视力的影响
针后可改善眼区的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新陈代谢;能抑制眼部炎症反应,促进充血和水肿的吸收和消失,从而起到消肿止痛和恢复视力的作用。
4.15.4 对心律的影响
4.15.5 治疗近视眼
直刺睛明1~2寸,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5 d;基本治愈21例,占31.3%;显效25例,占37.3%;好转15例,占22.3%;无效6例,占9.1%。总有效率为91.3%。有效130只眼,占94.8%,无效7只眼。
电梅花针叩刺睛明;针刺睛明,配合维生素B12或当归液,于肝俞、肾俞穴位注射;针刺睛明,配合眼保健操和视力训练等法,对近视均有较好疗效。
4.15.6 治疗电光性眼炎
以睛明为主,配太阳治疗电光性眼炎55例,常规针刺,睛明直刺0.2~0.5寸,太阳向后斜刺0.3~0.5寸,留针30 min,可做间断刺激,结果均收到良好效果。
4.15.7 治疗急性结膜炎
采用针刺睛明治疗急性结膜炎72例,取穴以睛明为主穴,配太阳、合谷,常规针刺,太阳可点刺出血,每日1次。经1~7次治疗后全部治愈。
单刺睛明,治疗153例,有良好疗效。
4.15.8 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采用针刺睛明、球后、太阳、太溪、光明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50例100只眼,所取腧穴常规针刺,睛明、球后平补平泻,不留针;远端太阳、太溪、光明留针30 min,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显效16例,好转6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3%。
4.15.9 治疗坐骨神经痛
采用针刺睛明、听官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取同侧两穴,常规针刺,起初每日1次,3d后改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1~3个疗程治疗。痊愈31例,占59.6%;显效12例,占23.1%;好转8例,占15.4%;无效1例,占1.9%。总有效率为98.1%。
4.15.10 治疗急性腰扭伤
4.15.11 治疗呃逆
采用深刺睛明治疗顽固性呃逆26例,睛明进针0.8~1.2寸,只宜轻度捻转而不宜提插,留针30 min,行针2次。结果:痊愈24例,显效2例,全部有效。
4.15.12 治疗功能性遗尿
针刺睛明穴,有较好疗效。
4.15.13 视神经萎缩
针刺睛明,治疗30例,有较好疗效。
4.15.14 角膜炎
据报道用激光照射睛明等穴及角膜病灶处,治疗66只眼,有较好疗效。
4.15.15 泪囊炎
单刺睛明,治疗21例,有良好疗效。
4.15.16 色觉障碍
5 药物名称·睛明
5.1 药品说明书
5.1.1 别名
5.1.2 药理作用
本品能抑制芳香氨基酸异常代谢生成的醌类物质,防止晶体内不溶性蛋白质的形成,抑制白内障的发展。其化学结构与昆虫眼色素极相似,具有防止水晶体的水溶性蛋白变性,阻止白内障病情进展效用。据称本品能防止晶状体变性,阻止白内障病情的发展。
5.1.3 适应症
用于老年性白内障,对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外伤及先天性白内障以及色素性视网膜炎亦可用。
5.1.4 用法用量
滴眼前将药片(每片含药0.75~1mg)溶于所附溶媒(15~20ml)内。滴时,每次1~5滴,1日5次。
5.1.5 注意事项
药液须避光,并放置凉处。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7.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5.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 ^ [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2-224.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34.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2-224.
- ^ [9]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10]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