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循行

目录

1 拼音

jīng mài xún xíng

2 英文参考

running course of channe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unning course of meridia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经脉循行为针灸学术语[1]。指经脉在特定的路线运行[2]

4 经络循行路径

在谈经脉循行时,均会用到一些名词如起、止、上、下、出、入等,均有其特定的意义。凡经络的开始叫“起”,经络的终止叫“止”,从下向上行的叫“上”,从上向下行的叫“下”,由外到里的“入”,由深而浅的叫“出”,直走的叫“直”,平行的叫“横”,半横的叫“斜”,交叉而过的叫“交”,进而又退的叫“却”,和本脏腑相连的叫“属”,相表里关联的脏腑叫“络”,沿着走的叫“循”,去而复回的叫“还”,彼此和某组织并行的叫“挟”,由此而直达另一处的叫“抵”,通过某一组织的叫“贯”,走过其他经周围的叫“行”,经过某一组织旁边的叫“过”,环绕在某组织四周的叫“环”,两支相并的叫“合”,另出分支的叫“别”。

5 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循行路径

吾人的色身十二经脉循行有两种层次,一为十二经筋,行走体表肌肉系统之穴道,主要分布在四肢,其次在躯干及头部,经筋发病主要为痹病之症,身体肢节失去感觉,活动功能,肌肉拘急、不收等症。另十二经别,为十二经脉另行分出之一种循行身体较深部之经脉干线,全身半侧共十二条,其循行方式,主要自正经经脉分出后,经过躯干、脏腑、头顶等处,最后仍流回到正经经脉中去,在循行过程中,除六阳经之经别,均流回原来之阳经外,六阴经之经别,也流入与其相表里之阳经去。故十二经之主要作用,非仅为正经经脉循行之补充径路,同时亦加强沟通互为表里之阴经络与阳经络的联系功能。

6 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循行次第

灵枢逆顺肥瘦篇亦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故知阴阳经络的走向是全身经络连结的路途,吾人全身经络的走向如下:手三阴经络由胸腹走向手掌端后,连接手三阳经络起自手指端走向头部,再连结足三阳经络由头部走向脚掌端,最后由足三阴经络的脚趾端走向腹胸部位。

第一轮为肺(里)、大肠(表)、胃(表)、脾(里)四经脉轮序:先从手太阴肺经(里)由胸腹走向大拇指端,交食指起的手阳明大肠经(表),由手指端走向头;再由足阳明胃经(表)从头部走向脚趾掌端,最后连结足太阴脾经(里),由脚趾掌端走向腹胸部。

第二轮为心(里)、小肠(表)、膀胱(表)、肾(里)四经脉轮序:先从手少阴心经(里)起自胸腋窝处走向手小指端内侧之少冲穴,连结小指端外侧的少泽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脉(表),由手指端走向头部,在头部连结足太阳膀胱经(表)走向脚掌小趾端,再由脚掌心中的涌泉穴起经足少阴肾经(里),由脚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二轮结束。

第三轮为心包络(里)、三焦(表)、胆(表)、肝(里)四经脉轮序:先从手厥阴心包络经(里)起自胸处走向手中指端之中冲穴,转连结无名指端之关冲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脉(表),从手指端走向头部,在头部转连结足少阳胆经(表)走向脚掌无名趾端外侧,再由脚大趾的大敦穴起经足厥阴肝经(里),由脚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三轮结束。

下表中经络名称前的数字,即是全身正经十二脉的连结次序:

阳             经阴             经
表 侧2.手阳明大肠经里 侧1.手太阴肺经(金)
10.手少阳三焦经9.手厥阴心包经
6.手太阳小肠经5.手少阴心经(火)
外 侧3.足阳明胃经内 侧4.足太阴脾经(土)
11.足少阳胆经12.足厥阴肝经(木)
7.足太阳膀胱经8.足少阴肾经(水)

7 特别功能经穴说明

某些经穴具有某种功用,特依其功用给予名称,先说明其意义如下,行者当自体会各功穴之作用,以作为调身之参考。 原穴者:指经脉流注时,有如水渠之流水,源源不断地流过似地。

输穴者:输穴意即水流逐渐输注到更大之水渠样,而原穴与输穴者有异曲同功之效,某些原穴被当做输穴者。

经穴者:指位于腕、关节或踝关节附近,其经脉流注好像较大之河水迅速流向似地。

合穴者:指经脉流注时,有如各处江河会合流入大海者,均位于肘关节或膝关节之部位所入为合,或指手脚三阳经之合穴。

功穴者:系指行者调身时,必需会用到之经穴,亦即胸腹部体表和脏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之经穴,也是脏腑经气聚集部位。本名叫募穴,行者欲通某一功穴,可意守此穴,气具足时即可贯通此穴。

井穴者:均位于手指或足趾之末端,指在经脉流注时,有如水流开始之泉源者。

疗穴者:系指色身有病时,可以按摩或针灸此经穴,而得治疗者。修行者在打坐中可意想疗穴处,可自然打通其穴,使血气畅顺达治病之目的。

会穴者:即指腑、脏、髓、筋、血、骨、脉、气等八种色身生理机能,各有会聚之穴。又称八会穴,六腑取禀于胃,腑会太仓(任脉中脘),脏会季协(足厥阴肝经章门穴),髓会绝骨(足少阳胆经,又名悬钟穴),筋会于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血会于膈俞(足太阳膀胱经),骨会于大杼(足太阳膀胱经),脉会于太渊(手太阴肺经),气会于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穴)。

腑会于太仓穴,是任脉经的穴,位于中脘胃部,六腑都取禀于胃,所以腑会于太仓。故太仓中脘穴能治一切腑病,尤对胃腑的各种疾病均能治疗,灸中脘穴治慢性胃肠炎。

脏会于季胁,季胁是厥阴肝经的章门穴,章门是脾募五脏都取禀于脾,所以脏会季胁。故本穴主治脏病,灸章门穴尤有疏肝行气的特效。

髓会绝骨穴(又名悬钟),属足少阳胆经,主骨而诸髓都属于骨,所以髓会于绝骨。故本穴主治一切髓病,能治骨髓炎。

筋会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肝与胆合,肝主筋,所以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穴能统治一切筋病。所谓筋者即关节软骨,故本穴是关节病的特效穴。

血会膈俞穴,项下第七椎脊旁一寸五分,位于心俞之下,肝俞之上。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血会膈俞。凡是血病,均应取治本穴,如吐血、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脏毒便血不止,都宜治灸膈俞穴。

骨会大杼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冲脉之俞,冲脉与肾之大络,起于肾下,盖肾主骨,膀胱与肾合,故为骨会,凡骨病应取治于本穴。

脉会太渊穴,属手太阴肺经,在掌后陷中寸口部位,因为肺朝百脉,故脉会太渊。脉搏有变异时,可取本穴。

气会于膻中穴(三焦外一筋直两乳间),是上焦之所治,号称气海,三焦又是原气的别使,所以气会于膻中。呼吸性疾病,如气逆、喘息,可取本穴治之。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5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