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病因病机
古人将发病暴急,出现壮热、烦渴等热证者,称为急惊风。急惊风多由外感热病,内热炽盛;或痰火积滞,化热生风;或暴受惊恐,气血逆乱等造成。慢惊风则多因虚而致。吐泻过多、久病伤阴、脾胃素弱及急惊风日久失治等,均可致阴血亏损而虚风内动。
5 症状
惊乃强直和痉挛的表现,故古代有的医家把惊风与痉作为通用名词。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风乃言其病因,《内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因风而引起的各种抽搐症状,皆可名之为惊风。近代习惯上将痉厥出现于成人的称痉病,出现于幼儿的称惊风。
一种以四肢抽搐和意识不清为主证的儿科常见证。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八个主要症状为其特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7岁以上的则逐渐减少,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变化极快,多危及生命。
临床上,急惊风症见发病迅速,突然神昏抽搐,甚至角弓反张。外感热病者多伴壮热面赤,口渴烦躁;痰热者则见喉间痰鸣,痰壅气促或发热,腹胀;惊恐而发者则四肢欠温,夜卧不宁,易惊易啼。慢惊风症见抽搐时发时止,缓慢无力,病程较长。常伴神倦嗜卧,形瘦面白,便溏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