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

中医学 中医病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儿科学

1 拼音

jīng fēng

2 英文参考

infantile convuls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infantile convulsio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惊风(infantile convulsion[1])为病名[2][3]。是指以神昏、抽风、惊厥为主要表现,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即惊厥

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中,《太平圣惠方》才定惊风之名。

4 病因病机

一般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类。

古人将发病暴急,出现壮热、烦渴等热证者,称为急惊风急惊风多由外感热病内热炽盛;或痰火积滞化热生风;或暴受惊恐,气血逆乱等造成。慢惊风则多因虚而致。吐泻过多、久病伤阴、脾胃素弱及急惊风日久失治等,均可致阴血亏损而虚风内动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小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多未健全,故而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暂时紊乱所致。

5 症状

惊乃强直和痉挛的表现,故古代有的医家把惊风与痉作为通用名词。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风乃言其病因,《内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因风而引起的各种抽搐症状,皆可名之为惊风。近代习惯上将痉厥出现于成人的称痉病,出现于幼儿的称惊风

一种以四肢抽搐意识不清为主证的儿科常见证。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八个主要症状为其特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幼儿,7岁以上的则逐渐减少,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变化极快,多危及生命

临床上,急惊风症见发病迅速,突然神昏抽搐,甚至角弓反张外感热病者多伴壮热面赤口渴烦躁;痰热者则见喉间痰鸣,痰壅气促发热腹胀;惊恐而发者则四肢欠温,夜卧不宁,易惊易啼。慢惊风症见抽搐时发时止,缓慢无力,病程较长。常伴神倦嗜卧,形瘦面白便溏等症。

6 治疗

治疗原则,急惊以疏风解毒开窍豁痰,平肝镇痉为主;慢惊以回阳救急,逐寒荡惊,温中健脾为主。

6.1 针灸治疗

6.1.1 体针

急惊风水沟印堂十宣合谷太冲等穴为主。症急者可指掐人中穴。高热大椎曲池;痰热者加丰隆中脘;惊恐者加神门涌泉慢惊风可轮取脾俞胃俞肝俞肾俞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筋缩等穴。酌用灸法

6.1.2 耳针

下脚端神门、脑、缘中、心等穴。高热者加耳尖点刺出血慢惊风酌加肝、脾、肾、屏间等穴。中强刺激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2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9.

治疗惊风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惊风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惊风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惊风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