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槽蛇

目录

1 拼音

jǐng cáo shé

2 中文名

颈槽蛇

3 拉丁名

Rhabdophis nuchalis (Boulenger,1891)

4 俗名

颈槽游蛇

5 中文目名

有鳞目,蛇亚目

6 中文科名

游蛇科

7 中文属名

颈槽蛇属

8 形态

颈槽蛇为中等体形的“无毒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603/138mm,雌716/111mm。头背橄榄绿,上唇鳞色略浅,部分鳞缘黑色;头腹面灰褐色。躯干及尾背面橄榄绿,杂以绛红及黑斑,鳞间皮肤白色;腹面砖灰色密缀绛红,后半尤甚。

9 鉴别特征

颈槽蛇有颈槽,中段背鳞15行,上唇鳞6(2-2-2),下唇鳞8或7为主,颞鳞1+2(2/3)或1+1(1/3),腹鳞+尾下鳞数平均214.1。

10 地理分布

颈槽蛇分布于甘肃、广西、贵州、湖北、陕西、四川、香港、云南。

11 生态生物学资料

颈槽蛇多生活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路边、草丛石堆、耕作地或水域附近都可发现。白天活动,吃蚯蚓或蛞蝓等。卵生。

12 有毒/泌毒部位

后毒牙

13 毒素类型

溶血型毒素

14 毒性

颈槽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杜氏腺分泌物主要具有凝血酶原激活物、蛋白水解酶和出血活性物质,具有突触后神经毒直接纤溶组分和/或含有不同强度的PLA2活力等活性成分。杜氏腺液体作用于小鼠所产生的病理特征与注射蝰科蛇毒的特征相似。

15 中毒途径

咬伤

16 可能的中毒症状

颈槽蛇咬伤后,伤口有疼痛或者无,流血不止,感觉头晕、视物模糊、胸闷、上腹部疼痛,双下肢乏力,伤部肿胀、麻木及活动障碍,出现恶心、呕吐,吐出鲜红色血液。

参考文献:

汤艳冰, 余锦燕, 刘瑶. 2010. 红脖颈槽蛇咬伤1例护理[J]. 岭南急诊医学杂, 15(6): 501-502. 蓝海, 李金荣, 覃丽娜. 2008. 红脖颈槽蛇咬伤中毒死亡的病例分析[J]. 广西医学, 30(1) 3. 王舒茵, 梁子敬. 2009.红脖颈槽蛇咬伤1例并文献复习[J]. 中国急救医学, 29(12) 147.

17 可能的治疗方案

立即予清创、抗蝮蛇蛇毒血清、地塞米松减轻中毒反应、抗生素、维生素C及止皿芳氨酸等对症支持治疗,但经上述处理后,下颌部出血、肿胀情况加重。再予点状加压止血、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同型血浆等促凝对症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汤艳冰, 余锦燕, 刘瑶. 2010. 红脖颈槽蛇咬伤1例护理[J]. 岭南急诊医学杂, 15(6): 501-502. 蓝海, 李金荣, 覃丽娜. 2008. 红脖颈槽蛇咬伤中毒死亡的病例分析[J]. 广西医学, 30(1) 3. 王舒茵, 梁子敬. 2009.红脖颈槽蛇咬伤1例并文献复习[J]. 中国急救医学, 29(12) 147.

18 毒素信息

18.1 凝血酶原Factor XII激活器

18.1.1 分子中文名

凝血酶原Factor XII激活器

18.1.2 生物学活性

它也可以被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所激活,但是,这种毒腺提取液不会直接引起纤溶酶原、蛋白C、Factor X的活化或者纤维蛋白原的溶解。

参考文献:

Zotz RB, Mebs D, Hirche H. 1991. Hemostatic changes due to the venom gland extract of the red-neckedkeelback snake (Rhabdophis subminiatus). Toxicology, 29(12): 1501-1508.

18.2 凝血酶原Factor X激活器

18.2.1 分子中文名

凝血酶原Factor X激活器

18.2.2 生物学活性

凝血酶原Factor X激活器可增强纤维蛋白原活性。

参考文献:

Iddon D, Theakston R. 1986.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venom of the red-neckedkeel-back snake (Rhabdophis subminiatus)[J]. Annals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arasitology, 80(3): 339-334.

19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采集: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269-271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268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138-139

李金荣、蓝 海、黄晓军、陈远辉、吴卯斌,后毒牙类毒蛇,蛇志JOURNAL OF SNAKE,2007年第19卷第3期。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