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疟疾
①疟疾的通称。《圣济总录·疟病门》:“痃疟者,以疟发该时,或日作,或间日乃作也……寒温瘅疟,动皆该时,故《内经》统谓之痎疟。”
②指间日疟。《说文解字》:“痎,二日一发疟也。”《说文句读》:“谓隔一日(发)也。”
③指老疟、久疟。《医学纲目》卷六:“痎疟者,老疟也。”“久疟者,痎疟也,以其隔二三日一发,缠绵不去。”
④指疟邪未尽而复发于四季的疟疾。《诸病源候论·痎疟候》:“夫痎疟者……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
疟疾(malaria[2][3])《黄帝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4]。俗称打摆子[5]。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6]。多发于夏秋季节。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7]。
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详见疟疾条。
5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23.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7.
-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7.
- ^ [6]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2-226.
-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