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穴汇解》:[卷之一]头面部第一
门摘要曰。神庭直鼻上。入发际五分。则曲差亦入发际五分。无稽之说。不可从。本神(甲乙)曲差两旁各一寸五分。在发际。(甲乙)按此穴。直丝竹空上发际。故甲乙经。属发际旁行部。千金方。属面部第四行。至丝竹瞳子可见。甲乙。千金。载一说曰。直耳上。入发际四分。千金翼。作二分。诸书皆有此说。不取。外台。作上目直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五·诊候之二]五脏脉诊
平按∶此篇自肝脉弦至是谓五脏脉,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气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经脉》上编。自平心脉来至肾死,见《素问》卷五第十八《平人气象论》篇,《甲乙》同上。自岐伯曰心脉揣坚而长至身寒有痹,见《素问》卷五第十七《脉要精微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中、下编。自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
-
《经穴汇解》:[卷之三]腹部第六
腹部折量。诸说众多。不知所适从。按除中行法。内经云。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挟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挟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甲乙经云。自幽门。挟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又至肓俞云。直脐旁五分。甲乙铜人等皆云冲脉足少阴之会。盖以骨空论为主也。独难经云。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八(卷首缺)·经脉之一
平按∶此篇自余则二字以上残脱,篇目亦不可考,故自盛有二字上,从《灵枢》卷三第十《经脉》篇及《甲乙经》卷二第一上编补入。自余则二字以下至末,见《灵枢·经脉》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上编。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平按∶《灵枢》始下有“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
-
《经穴汇解》:[卷之二]背腰部第四
。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甲乙。作拊)其艾。须其火灭也。甲乙经曰。两旁挟脊各一寸五分。按。量两乳间。去其半。四寸有奇。除两旁各一寸五分。余分一寸半有奇。是脊骨之分也。又素问云。在背下挟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九·经脉之二]脉行同异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因天之序,见《灵枢》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自手太阴之脉至逆数之曲折也,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四。又自心主之脉至内络心肺,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五。自黄帝曰手少阴至因天之叙,见《甲乙经》卷三第二十六。自黄帝曰经脉十二至末,见《灵枢》卷九第六十二《动》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编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杂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人迎候阳,见《灵枢》卷四第十九《四时气》篇。自刺家不诊至末,见《素问》卷十四第五十五《长刺节论》篇。又自篇首至必深以留之,见《甲乙经》卷五第一。自风水肤胀至尽取之,见《甲乙经》卷八第四。自飧泄至热行乃止,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四。自温疟至五十九刺,见《甲乙经》卷七第五。自转筋于阳至
-
《经穴汇解》:[卷之三]胸博第五
谓脐心。脐心不易见。故以旁穴而言。\r胸腹总图一\p06-d22a17.bmp\r\r胸腹总图二\p06-d22a18.bmp\r按两乳间九寸半。甲乙经。亦同。今试折量。两乳间为九寸半。则一寸当一指。比之胸围四体分寸。一从骨度篇。至两乳间。特不用何居。此不知胸博除任脉之失也。胸博任脉广一寸半。而其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量缪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八第六十三《缪刺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三。黄帝问岐伯曰∶余闻缪刺,未得意也,何谓缪刺?岐伯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更盛,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痈疽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此其候也黄帝曰善,见《灵枢》卷十二第八十一《痈疽》篇。又自篇首至藏伤故死矣,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上编。又自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至此其候也黄帝曰善,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下编。又自黄帝问于岐伯曰有病痈肿致痛至可使全黄帝曰善,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腹中论》篇。又自黄帝问曰诸痈肿筋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五邪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十一第七十五《刺节真邪》篇。又自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至真气存,见《甲乙经》卷五第二。自请言解论至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三。自大热偏身至所谓推而散之者也,见《甲乙经》卷七第二。自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至末,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编。惟自当是之时善行水者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经脉之三]经脉标本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八第五十二《卫气》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四。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肾藏精也,心藏神也,肝藏魂也,肺藏魄也。脾藏意智为五藏本,所以不论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胆之府,唯受所化木精汁三合,不能化物也,今就多者为言耳。平按∶行化《甲乙经》无行字。)其
-
《灵枢识》:[卷一]本输篇第二
脉宽大。孙络窄小。浅深志云。络浅而经深也。高下志云。血气之上下循行也。其次志云。次序也。少商志云。太阴主秋金之不及。故名少商。余命名之义。各有所取。甲乙云。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木张云。肺经脉气所出为井也。其气属木。此下凡五脏之井。皆属阴木。故六十四难谓之阴井木。志云。井者木上有水。乃澹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五·伤寒]五脏热病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九第三十二《刺热》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一。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痛,手足躁,不安卧,(肝脉足厥阴环阴器,故热小便黄也。上行挟胃,故身热多卧卧不安也。肝动,语言也,故热争狂言及惊也。其脉属肝络胆,故胁痛也。肝脉出足上,连手厥阴,今热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身度]经筋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四第十三《经筋》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六《经筋》篇。足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者,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根结于;其别者,结于外,上中内廉,与中并上结于臀,上侠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五·伤寒]十二疟
平按∶此篇自足太阳疟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六《刺疟》篇。篇首疟而不渴至为五十九刺,《素问·刺疟》篇编次在后。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七第五,又见《巢氏病源》卷十一《疟病诸候》,惟编次小异。黄帝曰∶疟而不渴,间日而作,奈何?岐伯曰∶疟而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者,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二·九针之二]三刺
平按∶此篇自所谓三刺至不可以为工也,见《灵枢》卷二第七《官针》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二。自凡刺之属三刺至谷至末,见《灵枢》卷二第九《终始》篇,又见《甲乙经》卷五第五。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三刺者,阳邪刺,阴邪刺,谷道气刺也。阳邪浮浅在皮,故一刺浅之,阳邪得出也。平按∶三刺下《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经脉之三]经脉根结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五。岐伯曰∶天地相感,寒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推前后皆有其问,此中义例须说,岐伯即亦不待于问也。二仪之气交泰,故曰相感。阴盛移为阳,阳盛移为阴,故阴阳之气,不可偏为多少也。平按∶《灵枢》作暖,《甲乙经》作热。注岐伯二字袁刻脱。)阴道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十·杂病]腰痛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一《刺腰痛篇》,又见《甲乙经》卷九第八,惟编次前后略异。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项、脊、尻皆足太阳脉行处,故腰痛相引。中,足太阳,刺金门。足太阳在冬春时气衰,出血恐虚,故禁之也。)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五·伤寒]热病说
量谓刺之以去其热,不定皆根据穴也。又数刺处,乃有六十三处,五十九者,以举大数为言耳。平按∶巅上一下《灵枢》有“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十五字,《甲乙》同,注云∶“《甲乙经》原缺此穴,今按《灵枢》经文补之。”据此则《甲乙》原文与本书正同。)《黄帝内经太素》唐杨上善公元618-907年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九·经脉之二]十五络脉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三第十《经脉》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一下编。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十二正经,有八奇经,合二十脉,名为之经。二十脉中,十二经脉督脉及任脉波脉,有十四经,各别出一脉,有十四脉,脾脏复出一脉,合有十五脉,名为大络。任冲及脾所出,散络而已;余十三络,从经而出,行散络已,别走余经,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六·寒热]寒热杂说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一《寒热病》篇。又自篇首至骨厥亦然,见《甲乙经》卷八第一上编。又自骨痹至补之,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编。又自身有所伤至关元也,见《甲乙经》卷十第二下编。又自厥痹者至阴经,见《甲乙经》卷十第一下编。又暴喑一节,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二。暴聋一节,见《甲乙经》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四·补泻]真邪补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七《离合真邪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第二上编。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以通其意矣。(八十一篇者,此经之类,所知之书篇数也。)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皆以知之矣。(以前
-
《经穴汇解》:[卷之二]肩部第三
(甲乙)肩外头。近后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千金)肩头正中(同上)骨头。(资生)按素问。骨之会。各一。次注曰肩穴也。又曰。云门骨次注曰。今中诰孔穴图经。无骨穴。有肩。刺热论新校正曰。验今明堂中诰图经。不载骨穴。寻其穴。以泻四肢之热。恐是肩穴。医门摘要曰。上有巨骨。后有秉风。不可混。无用之辨哉千金注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二(卷首缺)·营卫气]营卫气行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三饮而已,见《灵枢》卷十第七十一《邪客》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三。自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至以数调之,见《灵枢》卷六第四十《阴阳清浊》篇。自黄帝曰愿闻人之清浊至以数调之,又见《甲乙经》卷一第十二。自黄帝曰经脉十二者至末,见《灵枢》卷六第三十四《五乱》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四《阴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气论]胀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恶有不下者乎,见《灵枢》卷六第三十五《胀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三。自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至亦刺去其血脉黄帝曰善,见《灵枢》卷九第五十七《水胀》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四。自黄帝问于岐伯曰有病心腹满至末,见《素问》卷十一第四十《腹中论》篇,《甲乙经》见同上。黄帝曰∶脉之应于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四(卷首缺)·诊候之一]人迎脉口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无劳用力也,见《灵枢》卷八第四十八《禁服》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经脉》第一上编。自雷公曰病之益甚至伤于食饮,见《灵枢》卷八第四十九《五色》篇,《甲乙》同上。自一日一夜五十营至乍数乍疏也,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甲乙》同上。自黄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至治之无功矣,见《素
-
《灵枢识》:[卷二]经脉第十
手厥阴经也。手之三阴。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也。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铜人注云。肘中。尺泽穴分也。上骨。谓臂之上骨也。经渠穴在此寸口中。(甲乙经渠在寸口陷者中)杨云。肘、臂节也。尽处为肘。臂者。要旨论云。肘下为臂。上骨者。谓臂之上骨也。廉者。边也。滑氏云。肘以下为臂。廉、隅也。边也。手掌后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四·补泻]虚实补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七第六十二《调经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三。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为刺之道,唯有补法,余已略闻,然未悉之,故曰何谓也。)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又有五,帝欲何问乎?(举五数也。)黄帝曰∶愿尽闻之。(闻五数也。)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六(卷首缺)·脏腑之一]脏腑应候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七第四十七《本藏》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五。黄帝问曰∶愿闻六腑之应。(五脏应候已说于前,六腑之候阙而未论,故次问之。)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也。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也。肝合胆,胆者,筋其应也。脾合胃,胃者,肉其应也。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