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Jiānshǐ PC5[中国针灸学词典]
jiānshǐ[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C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间使 | ||
---|---|---|---|
汉语拼音 | Jianshi | ||
罗马拼音 | Chienshih | ||
美国英译名 | The Emissary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PC5 | |
日本 | 5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MC5 | |
富耶氏 | |||
德国 | MH5 | ||
英国 | Cx5 | ||
美国 | EH5 |
间使为经穴名(Jiānshǐ PC5)[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鬼路[2]。属手厥阴心包经。间使是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金[3]。间即间隙,使即臣使,心包为“臣使之官”,此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两筋之间隙,故名间使。间使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脾胃及妇科疾患等:如心痛,心悸,癫狂病症,胃痛,呕吐,妇人月经不调及热病,失音,疟疾,肘挛腋肿,臂痛,惊悸,热病烦躁,胸痛,癫狂,痫症,肘挛,胃脘痛,霍乱吐泻,痫证,中风,惊厥,腋肿,肘挛急,热病,咽痛,喑哑不能言,疥疮,癫狂痫,现代又多用间使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癔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感冒,咽喉炎,胃炎,荨麻疹,子宫内膜炎等。
6 穴名解
间即间隙,使即臣使,心包为“臣使之官”,此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两筋之间隙,故名间使。
间,空隙,又相间即相伴之意。使,使令、治事。心包为臣使之官。《说文》:“使,令也。”即执行命令者谓之使。又劳役亦谓之使。本穴又名“鬼路”,喻为“有如鬼行其间。”《黄帝内经素问》:“心包为臣使之官”,与膻中之称“臣使”小异,张隐庵谓:“心主血,心包主脉,君相之相合…,,间使者,君相兼行之使道也。”谓此乃君主臣使之气相间而行之道路也,此穴在腕后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手厥阴脉行经间隙之处,故名间使。[4]
8 所属部位
前臂[5]
9 间使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间使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
间使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
间使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间使穴在前臂的位置
间使穴在前臂的位置
10 间使穴的取法
间使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
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时,显现两肌肌腱[6]。当手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直上3寸,两肌肌腱之间处取穴。若两手的一侧或双侧摸不到掌长肌肌腱,则以桡侧腕屈肌肌腱尺侧定位。
11 间使穴穴位解剖
间使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隙。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前臂浅筋膜内除上述神经外,还有前臂正中静脉行经。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在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入指浅屈肌,穿正中神经,或经该神经的两侧,深进指深屈肌,经前臂屈肌后间隙入旋前方肌。除指深敢骰的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外,其它均由正中神经的分支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间使穴的功效与作用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间使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经穴,故可用于治疗心病、神志病、热病、疟疾[9]。
间使穴主治精神失常,癔病抽惊。系心包经之经穴,有祛痰开窍、养心安神之功,用于心痛,多惊,昏危不语,猝死等症。《医宗金鉴》谓:“如鬼神使其间。”
13 间使穴主治病证
间使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脾胃及妇科疾患等:如心痛,心悸,癫狂病症,胃痛,呕吐,妇人月经不调及热病,失音,疟疾,肘挛腋肿,臂痛,惊悸,热病烦躁,胸痛,癫狂,痫症,肘挛,胃脘痛,霍乱吐泻,痫证,中风,惊厥,腋肿,肘挛急,热病,咽痛,喑哑不能言,疥疮,癫狂痫,现代又多用间使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癔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后遗症,感冒,咽喉炎,胃炎,荨麻疹,子宫内膜炎等。
间使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脾胃及妇科疾患等:如心痛、心悸、癫狂病症、胃痛、呕吐、妇人月经不调及热病、失音、疟疾、肘挛腋肿、臂痛等。
间使穴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胸痛,疟疾,癫狂,痫症,肘挛,臂痛等。
间使穴主治心悸,心痛;胃脘痛,霍乱吐泻;癫狂,痫证,中风,惊厥;腋肿,臂痛,肘挛急等;热病,咽痛,喑哑不能言,疥疮。
间使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臂痛。
1.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烦心善呕,胸中憺憺,善动而热,间使主之。卒心中痛,瘛疭互相引,肘内廉痛,心敖敖然,间使主之。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头身风热,善呕吐,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肘挛腋肿,间使主之。心悬如饥状,善悲而惊狂,面赤目黄,喑不能言,间使主之。头大浸淫,间使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狂邪发无常,披头大唤欲杀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语,灸间使三十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悬如饥,卒狂,胸中憺憺,恶风寒,呕吐,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腋肿肘挛,卒心痛,多惊,喑不得语,咽中如梗。
18 间使穴研究进展
18.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本穴对心脏功能有一定影响。例如,电针间使治疗冠心病,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电图,使左心室舒张期终末压降低。
实验证明,电针内关和间使,可使冠脉流量和心肌血氧供应量增加,冠脉阻力、心肌氧提取率降低,最大冠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值减少,心肌氧耗量降低,从而改善和调整心肌对氧的供求失衡,有利于濒危区缺血心肌损伤程度的减轻,使心肌坏死区减少。
18.2 镇痛作用
19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2.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3.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1.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1-282.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9.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