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插裂体吸虫病

目录

1 概述

间插血吸虫病是由间插血吸虫(schistosome intercalatum)寄生于肠道静脉所致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多数病人感染后可无明显症状。感染严重者可有左髂骨骤起疼痛。

间插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与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病基本相同。

急性血吸虫病有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可忽视。

间插血吸虫病的治疗一般以尼立达唑为首选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见埃及血吸虫病。最近报道用吡喹酮疗效优异。

血吸虫病患者,包括脑型与侏儒症如能早期接受病原学治疗,预后大多良好。晚期血吸虫病有高度顽固性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以及并发结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需要根据流行区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防治。采取以灭螺与普治患者、病畜为重点,结合粪便与水源管理及个人防护的综合性措施。

2 疾病名称

间插血吸虫病

3 英文名称

schistosomiasis intercalatum

4 别名

刚果血吸虫病;间插裂体吸虫病

5 分类

感染内科 > 寄生虫病 > 蠕虫病 > 血吸虫病

6 ICD号

B65.8

7 流行病学

间插血吸虫病流行于扎伊尔、刚果、中非共和国、加蓬、喀麦隆、尼日利亚、上沃尔特及乍得等。福氏膀胱螺的某些种为其中间宿主。流行病学与曼索血吸虫相似。流行区人群感染率在5.7%~24.3%之间,曾发现一种单点鼠(Hybomys univittatus)有自然感染。仓鼠、沙土鼠、小白鼠、豚鼠、兔、山羊、绵羊及猴实验感染已成功。

8 间插血吸虫病的病因

间插血吸虫成虫大小随宿主而异,易与其他种血吸虫混淆。雄虫长11.5~14.5mm,宽0.3~0.5mm;睾丸2~7个,多数4个,腹面、侧方及背面有小棘,自睾丸后方起,表皮有小结节。雌虫长13~24mm,宽0.2~0.25mm,卵巢位于肠支之间,大都呈螺旋状扭曲。子宫内虫卵平均140μm×37μm,约有25%~60%的虫在感染后80天开始产卵,最多每虫产卵122个。卵末端有棘,微弯,卵壳耐酸染色阳性。以Bouin液固定,其所包含毛蚴中间凹陷呈眼镜玻璃状。

间插血吸虫的特征是:①组织切片中虫卵娄-尼染色反应阳性;②尾蚴喜集结水面或接近水面处;③尾蚴有附着外物的倾向;④尾蚴的腺分泌物呈颗粒线样;⑤在大多数传播点仅出现间插血吸虫,只有很少几个地方和曼索血吸虫同在,只在喀麦隆与埃及血吸虫同在。

9 发病机制

间插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与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病基本相同。

10 间插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多数间插血吸虫病病人感染后可无明显症状。感染严重者可有左髂骨骤起疼痛。因雌虫产卵于宿主肠系膜小静脉中,此虫所致的宿主反应较轻,肝活检可见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脓肿形成。肠镜检查可见直肠瓣附近黏膜充血、肠壁发炎或有息肉形成,患者可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大便内有血及黏液,里急后重等。

11 间插血吸虫病的并发症

11.1 肝纤维化并发症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并发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者占2/3以上。曲张静脉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占16.5%~31.6%,是血吸虫病性纤维化的主要并发症,临床症状为大量呕血与黑粪,可引起血压下降与失血性休克,病死率约15%。约半数患者有反复多次大出血史。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可出现腹水或并发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在晚期血吸虫病较门脉性与坏死后肝硬化为少,国内报道占1.6%~5.4%,其病程也较长。此外,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并发原发性腹膜炎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者也不少见。

11.2 肠道并发症

间插血吸虫病流行区患者的被切除阑尾标本中找到血吸虫卵者可高达31%,常是急性阑尾炎的一种诱因,而且阑尾较易穿破,可并发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

血吸虫病引起的严重结肠病变所到的肠腔狭窄,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此外,肠系膜与大网膜病变可粘连成团,形成腹内痞块。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患者年龄较轻,大多为腺癌,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

12 实验室检查

在大便和直肠黏膜中找到典型虫卵即可确诊。虫卵耐酸染色阳性反应。虫卵内的毛蚴呈眼镜玻璃状是其特色。

13 辅助检查

肝活检可见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脓肿形成。肠镜检查可见直肠瓣附近黏膜充血、肠壁发炎或有息肉形成,患者可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大便内有血及黏液,里急后重等。

14 间插血吸虫病的诊断

14.1 流行病学资料

有中非西部、扎伊尔、喀麦隆、加蓬等国流行区旅居史、疫水接触史。

14.2 临床表现

可有左髂窝骤起疼痛,可有消化道症状,大便有黏液或血及里急后重等病史。

14.3 实验室检查

在大便和直肠黏膜中找到典型虫卵即可确诊。虫卵耐酸染色阳性反应。虫卵内的毛蚴呈眼镜玻璃状是其特色。

15 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有误诊为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可忽视。

慢性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型应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减损均较明显。急性和少数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可有HBsAg假阳性(RPHA法),与嗜异性抗体有关。故应同时检查血清中其他乙型肝炎的标志或不使用RPHA法。

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者粪便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易与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鉴别。

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的鉴别:前者常有慢性腹泻便便血史,门静脉高压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但仍需依赖多次病原学与免疫学试验检查才能鉴别。

应当指出,在流行区血吸虫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国内较为常见。

此外,在流行区的癫痫患者均应除外脑血吸虫病的可能。

16 间插血吸虫病的治疗

间插血吸虫病的治疗一般以尼立达唑为首选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见埃及血吸虫病。最近报道用吡喹酮疗效优异。

17 预后

血吸虫病患者,包括脑型与侏儒症如能早期接受病原学治疗,预后大多良好。晚期血吸虫病有高度顽固性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以及并发结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18 间插血吸虫病的预防

根据流行区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防治。采取以灭螺与普治患者、病畜为重点,结合粪便与水源管理及个人防护的综合性措施。

18.1 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进行普查,对间插血吸虫病患者与病牛进行大规模同步治疗。应用吡喹酮扩大化疗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可使患者数大幅度下降,这是整个防治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尤其在湖沼地区与山区经过连续3年后将有显著成效。耕牛血吸虫病可采用硝硫氰胺混悬液1.5~2 mg/kg体重,一次静脉注射有良好疗效。

18.2 切断传播途径

灭螺前首先应查清螺情,建立螺情图,为提供灭螺规划的依据。在水网地区可采取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物理灭螺如土埋法等。在湖沼地区可采用筑坝、围垦、种植的方法。在居民点周围建立防螺带等。化学灭螺可结合物理灭螺进行,采用氯硝柳胺等杀螺药物,并可制成缓释剂,延长其灭螺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灭螺剂虽然对农作物与人畜无害,但对鱼类有毒,应防止其水源污染。

粪便管理:防止人粪与畜粪污染水源,并经过处理使之无害化,如采取粪尿1∶5混合后密封、沉淀发酵,夏季贮存3~5 天,冬季7~10天,可杀死血吸虫卵。此外,在农村采用沼气粪池,应大力推广。

水源管理: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提倡用清洁水,或将河水贮存3天后使用。必要时用含氯石灰,每担水(约50kg)加1g,消毒15min后即可使用。

18.3 加强个人防护,保护易感人群

(1)关键在于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自我保护,在流行区尽量避免与疫水接触,例如严禁儿童在河沟中戏水。湖沼地区因收割捕捞,打湖草等必须接触疫水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掺入氯硝柳胺(2%)和松节油制成防护剂,有杀死尾蚴作用。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对尾蚴也有预防作用。

(2)预防性服药: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artemether)和青蒿琥酯(artesunate)能杀灭5~21天的血吸虫童虫。蒿甲醚用法:在接触疫水后15天服用1次蒿甲醚(每次6mg/kg),以后1次/15 天,连服4~10次。青蒿琥酯用法:在接触疫水后7天服用1次青蒿琥酯(每次6mg/kg),以后1次/周,连服8~15次,可有效地预防血吸虫感染。据1996~1998年间曾在江西、安徽、湖北三省推广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服药近20万人群,其保护率达88.2%~100%;蒿甲醚也曾在上述地区应用2000多人(1994~1996),其保护率也达60%~100%。

19 相关药品

尼立达唑、吡喹酮、硝硫氰胺、氯硝柳胺、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