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八味丸

目录

1 拼音

jiā jiǎn bā wèi wán

2 概述

加减八味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

3 《审视瑶函》卷五方之加减八味丸

3.1 组成

熟地黄(酒煮烂,捣膏)八两,山药、山茱萸(酒洗)各四两,茯苓(乳拌,蒸)、泽泻(酒洗)、牡丹皮(酒洗)各三两,五味子一两半,肉桂一两[1]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1]

3.3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空腹盐汤送下[1]

3.4 功能主治

《审视瑶函》卷五方之加减八味丸功能滋阴清热,引火归原[1]。主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而致的目光失序,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咽喉作痛,或形体憔悴,盗汗[1]

4 《集验背疽方》之加减八味丸

4.1 处方

熟干地黄(拣好者买,制度过,焙,锉)60克 真山药(锉细,微炒)山茱萸(去核取肉,焙干)各30克 肉桂(削去粗皮,锉,不见火,用30克别研,取净细末)15克 泽泻(水洗,锉作块,用无灰酒湿润,瓦器上蒸五次,锉,焙)牡丹皮(去心、枝梗,锉,炒)白茯苓(去黑皮,锉,焙)各24克 北真五味子(拣去枝梗,慢火炒至透,别研过筛)45克

4.2 制法

上药研末过筛,取细末,炼蜜候冷和丸,如梧桐子大。

4.3 功能主治

《集验背疽方》之加减八味丸主治消渴。

4.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时用无灰酒或盐汤任下。

4.5 附注

原书中说:痈疽预服此方,可"不生渴疾";"未发疽人,或先有渴症,合服此药,渴疾既安,疽亦不作"。

4.6 摘录

《集验背疽方》

5 《外科正宗》方之加减八味丸

5.1 处方

茯苓120克,山药120克,丹皮120克,泽泻(蒸)90克,五味子(炒)90克,肉桂18克,熟地(捣膏酒煮)240克,山萸肉150克。

5.2 功能主治

《外科正宗》方之加减八味丸功在益肝肾,补气血,通经络。主治肝肾阴虚。

5.3 用法用量

炼密为丸,每服6克,空心盐汤送下。

5.4 摘录

《外科正宗》

6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方之加减八味丸

6.1 处方

熟地5两,附子3两(炮),肉桂3两(去皮),萸肉3两,泽泻1两半,当归3两,吴茱1两半(醋泡,炒),阳起石3两(煅),干姜1两半(炒)。

6.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6.3 功能主治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方之加减八味丸主治阴内冰冷。不孕,脉细者。

6.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川椒汤送下。

6.5 各家论述

熟地补先天之血,附子补真阳之火,萸肉涩精秘气,肉桂暖血温经,当归养血脉以荣经脉,泽泻泻浊阴以清子宫,吴茱温肝逐冷,干姜暖胃祛寒,阳起石以壮阳暖子脏也。白蜜丸之,椒汤下之,使火壮阳回则寒冷消散而子宫温暖,何有阴冷之疴,以致不孕之愆哉!

6.6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7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一方之加减八味丸

7.1 组成

熟地8两,枣皮4两,淮山药4两,茯苓3两(或不用),附子4两,肉桂3两,补骨脂(盐炒)3两,杜仲(盐炒)3两,莲芯3两(少则用莲须),牡蛎(煅,醋淬,如是者3次。净粉)3两,巴戟(去心,酒浸)4两,金樱子(去刺,半生者佳)3两。

7.2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

7.3 功能主治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一方之加减八味丸主治命门火衰,肾无关键,其淋如膏,不痛不涩,日夜频流,却不自知,两尺脉虚而涩。

7.4 用法用量

口服。

7.5 运用

或加菟丝子(酒蒸)4两。

8 《仙拈集》卷四方之加减八味丸

8.1 组成

茯苓4两,山药4两,山萸3两,丹皮3两,泽泻3两,五味3两,麦冬3两,肉桂6钱,熟地8两。

8.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

《仙拈集》卷四方之加减八味丸主治痈疽已溃未溃,口干作渴者。

8.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