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寄生

目录

1 拼音

hú jì shēng

2 英文参考

mistletoe[朗道汉英字典]

colored mistletoe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istleto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visci,herb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Viscum albu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Visci (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hinese viscum herb[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槲寄生

槲寄生为中药名,见《新修本草》。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 Nakai 的干燥带叶茎枝[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Herba Visci (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hinese viscum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lored Mistletoe Herb

6 别名

北寄生、桑寄生、柳寄生、寄生子。

北寄生[2]

7 来源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 Nakai 的干燥带叶茎枝[2]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 Nakai的带叶茎枝[2]

8 产地

槲寄生主产河北、辽宁、吉林[2]

9 原植物形态

槲寄生为常绿半寄生小灌木,高30~60cm。茎枝圆柱形,黄绿色或绿色,节明显,节上2~3叉状分枝。单叶对生,生于枝端,无柄,近肉质,有光泽,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全缘,两面无毛。花单性异株,生于枝端或分叉处;雄花花被4裂,雄蕊4,无花丝,花药多室;雌花1~3朵生于粗短的总花梗上,花被钟状、4裂,子房下位。浆果球形,半透明,熟时橙红色,富有粘液质。花期4~5月,果期9月。

寄生于榆树、桦树、枫杨、梨树、麻栎等树上。

槲寄生主产东北、华北地区。

10 采收与初加工

全年可采,切碎,晒干备用。

11 生药性状

茎枝呈圆柱状,直径3~8mm,节部稍膨大,粗至1.5cm,有紫黑色环纹;表面金黄色,有不规则纵斜皱纹。叶片质厚,金黄色至黄棕色,多横皱纹。茎质地坚硬,横断面淡黄色,皮部较疏松,形成层环明显,射线类白色,髓小。

12 性味归经

槲寄生味苦,性平[2]

槲寄生苦,性平;归肝、肾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槲寄生的功效与主治

槲寄生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

槲寄生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功用与桑寄生基本相同[2]

14 槲寄生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15 槲寄生的化学成分

茎叶含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β-amy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及黄酮类化合物;叶还含黄槲寄生甙A、B及羽扁豆醇(Iupeol)。

槲寄生茎叶含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槲皮素内消旋肌醇、羽扇豆醇、β-谷甾醇及黄酮苷等[2]

槲寄生叶含黄槲寄生苷(Flavoyadorinin)A、B,高黄槲寄生苷B(Homoflavoyadorinin B)及羽扇豆醇、肉豆蔻酸[2]

16 槲寄生的药理作用

槲寄生叶的浸剂及该植物的其他部分的酊剂有温和的降低血压、利尿作用[2]

17 槲寄生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槲寄生

Hujisheng

VISCI HERBA

17.2 来源

本品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17.3 性状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2~5叉状分枝,长约30cm,直径0.3~1cm;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节膨大,节上有分枝或枝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木部色较浅,射线放射状,髓部常偏向一边。叶对生于枝梢,易脱落,无柄;叶片呈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7cm,宽0.5~1.5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有细皱纹,主脉5出,中间3条明显。革质。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17.4 鉴别

(1)本品茎的横切面:表皮细胞长方形,外被黄绿色角质层,厚19~80μm。皮层较宽广,纤维数十个成束,微木化;老茎石细胞甚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韧皮部较窄,老茎散有石细胞;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射线散有纤维束;导管周围纤维甚多,并有少数异形细胞。髓明显。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少数方晶。

本品茎的粉末淡黄色。表皮碎片黄绿色,细胞类长方形,可见气孔。纤维成束,直径10~34μm,壁较厚,略成波状,微木化。异形细胞形状不规则,壁较厚,微木化,胞腔大。草酸钙簇晶直径17~45μm;方晶较少,直径8~30μm。石细胞类方形、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2~102μm。

(2)取本品1.5g,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寄生对照药材1.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4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8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7.5 检查

17.5.1 杂质

不得过2%(附录IX A)。

17.5.2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IX H第一法)。

17.5.3 总灰分

不得过9.0%(附录IX K)。

17.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5% (附录IX K)。

1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I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17.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IX D)测定。

1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磷酸铵溶液(15 :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4nm。理论板数按紫丁香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紫丁香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1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细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25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7.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紫丁香苷(C17H24O9)不得少于0.040%

17.8 槲寄生饮片

17.8.1 炮制

除去杂质,略洗,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厚片.茎外皮黄绿色、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皮部黄色,木部浅黄色,有放射状纹理,髓部常偏向一边。叶片黄绿色或黄棕色,全缘,有细皱纹;革质。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17.8.2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紫丁香苷(C17H24O9)不得少于0.025%

17.8.3 鉴别

(除茎横切面外)同药材。

17.8.4 检查

(水分 总灰分)同药材。

17.8.5 浸出物

同药材。

17.8.6 性味与归经

苦,平。归肝、肾经。

17.8.7 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

17.8.8 用法与用量

9~15g。

17.8.9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17.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