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黄连

目录

1 拼音

hú huáng lián

2 英文参考

Picrorrhiza kurroa Royle[朗道汉英字典]

radices picrorrhizae[朗道汉英字典]

rhizoma picrorrhiza[朗道汉英字典]

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icrorhiza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icrorrhizae,rhizom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Picrorhiz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胡黄连为中药名,出《新修本草》。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干燥根茎[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hizoma Picrorhiz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胡连、假黄连[2]

7 来源

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干燥根茎[2]

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根茎[2]

8 产地

胡黄连产四川、云南、西藏[2]

9 性味归经

胡黄连味苦,性寒;入肝、胃、大肠经[2]

10 胡黄连的功效与主治

胡黄连具有退虚热,清疳热,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功效,治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发热,目赤,黄疸,泻痢,吐血,衄血,痔疮[2]

胡黄连为眼科常用清虚热药,具有退虚热,除疳积,清湿热的功效:

(1)用于虚热目病伴见骨蒸潮热、盗汗等。常与鳖甲、地骨皮配伍。

(2)用于小儿疳积上目兼见形容枯瘦,低热难尽者。常与党参、白术、山楂等配伍,如肥儿丸。

(3)本品清热燥湿之功类似黄连。

11 胡黄连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2]

12 胡黄连的化学成分

胡黄连含胡黄连苦苷(Picroside)Ⅰ及Ⅱ、Ⅲ、桃叶珊瑚苷、葫芦素糖苷类、梓醇、盾叶夹竹桃苷、香草酸、桂皮酸、阿魏酸等[2]

13 胡黄连的药理作用

胡黄连根提取物有保肝利胆、抗菌作用[2]

胡黄连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2]

胡黄连水提物还有一定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2]

盾叶夹竹桃苷可平喘[2]

14 服用胡黄连期间饮食禁忌

服用胡黄连忌吃猪肉和冷水[3]

15 胡黄连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胡黄连

Huhuanglian

PICRORHIZAE RHIZOMA

15.2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15.3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2cm,直径0.3~1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较密的环状节,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15.4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置适宜器皿中,60~80℃升华4小时,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针状、针簇状、棒状、板状结晶及黄色球状物。

(2)取[鉴别](1)项下的升华物,加三氯甲烷数滴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香草酸对照品、肉桂酸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一乙醚-冰醋酸(5:5: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

不得过13.0%(附录ⅨH  第一法)。

15.5.2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K)。

15.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K)。

15.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0%。

15.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15.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磷酸(35:65: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5nm。理论板数按胡黄连苷Ⅱ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5.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胡黄连苷I对照品、胡黄连苷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4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15.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ml,置5m1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15.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胡黄连苷I(C24H28O11)与胡黄连苷Ⅱ(C24H28O11)的总量不得少于9.0%。

15.8 胡黄连饮片

15.8.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

本品呈不规则的圆形薄片。外表皮灰棕色至暗棕色。切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15.8.2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15.8.3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15.8.4 功能与主治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痔疮肿痛。

15.8.5 用法与用量

3~10g。

15.8.6 贮藏

置干燥处。

15.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3.
  3. ^ [3] 崔述生,张浩主编.精编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