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

目录

1 拼音

huáng ěr shāng hán ·rè rù yíng xu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cold-attack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entering nutrient-bloo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cold-attack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entering nutrient-blood)是指热入营血,以耳内流脓臭秽,突然脓液减少,耳痛剧烈,头痛如劈,项强,呕吐,憎寒壮热,心烦躁扰,但神志尚清,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黄耳伤寒证候[1]

4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的症状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患者耳内流脓日久,或流脓臭秽黑腐,突然脓液减少,耳痛剧烈,出现憎寒壮热,头痛如劈,颈项强硬,呕吐,心烦躁扰,但神志尚清,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2][2]

5 证候分析

热毒内侵,脓汁内流,故耳流脓突然减少,热毒炽盛,邪正相搏,则憎寒壮热;邪热内困,上逆,故头痛如劈,颈项强;热在营血,故心烦躁扰,呕吐;舌质红绛,脉细数无苔,为热伤营阴[2]

6 黄耳伤寒·热入营血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清营凉血、泄热解毒[2]

6.1.2 方药

可用清营汤[备注]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加减治疗:方中犀角、黄连清心营之热邪,生地、玄参、麦冬、丹参凉血解毒,滋营养阴,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2]

或用清瘟败毒散[备注]清瘟败毒散(《疫疹一得》):生石膏、生地黄、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牡丹皮、淡竹叶加减治疗,取其大清气血之热而解毒祛邪[2]

6.2 外治法

1)清除耳道内脓液:可用消毒棉签揩净。若脓液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双氧水洗涤。清除耳道内的积脓,有利于脓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药物。[3]

2)滴耳: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脓作用的药液滴耳,如黄连滴耳液,或用新鲜虎耳草捣汁或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5~6次。[3]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外俱用酱茄内自然油滴之,俟脓净换滴耳油,时时滴入,肿消生肌自愈。滴耳油,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渣,得油一钱,兑冰片二分,每用少许,滴于耳内。”

3)吹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敛湿去脓作用的药物吹耳,如烂耳散、红棉散等,吹药前应先将耳道内脓液及残留药物清除干净,每次吹入药散也不宜过多,以免药散堆积耳道,妨碍脓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3]

《临证指南》:“外用龙骨、五倍子、乳香、枯矾、血余炭,等分为末,捲净吹之”

7 黄耳伤寒患者的护理

黄耳伤寒病情变化迅速而危重,故护理上尤其要注意密切观察及详细记录病情的变化,必要时可由专人守护,以便及时进行处理[3]

如患者神志不清,可急针人中、十宣、涌泉等穴[3]

如患者呕吐或有痰涎,要将呕吐物、痰涎清除干净,保持呼吸道通畅[3]

8 黄耳伤寒的预防

及早防治脓耳,是预防黄耳伤寒的关键,脓耳患者,有头痛、呕吐、神志变化等情况出现,要及早处理,以免病情转向严重。

预防脓耳的关键是提高抗病能力[3]。小儿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预防,发现耳部症状,及时进行诊治,以免致成流脓[3]

乳儿哺乳体位不当,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卧位哺乳的习惯,以免由于乳汁滥入耳窍诱发本病[3]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及早拭抹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3]

脓耳初起者,要及早彻底地进行治疗,以免迁延日久演变成慢性,或变生他证[3]

因眼睑闭合不良,露出白睛,可戴防尘眼镜,或用纱布块覆盖,以防灰尘入眼,引起染毒[4]

9 脓耳患者日常保健

脓耳的护理,要注意经常将耳内脓液清除干净及正确使用滴耳、吹耳药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脓液及停积的药粉,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吹耳药物宜研成极细粉末,每次吹入不宜过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碍引流。另外,密切观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脓、头痛、发热、神志等症状变化,预防或及时发现脓耳变证。[4]

在饮食上要少食蛋类、豆类制品及其他引发邪毒的食物[4]

患脓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应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4]

10 关于黄耳伤寒

黄耳伤寒(cold-attack due to purulent ear otogenic intracranial infection)为病证名[5]。出于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又称黄耳类伤寒[5]。是指以耳内流脓、高热如焚、头痛如劈、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不清等为主要表现的脓耳变证[5]。是脓耳失治变证中的重候[5]。由脓耳邪毒壅盛,入于营血,扰乱心神或引动肝风而致[5]。若治之不及时,每可危及生命,故应密切注意病情发展,及时积极进行抢救[5]

有关黄耳伤寒的病源及症状描述,早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背直,成痉也。若因痛而肿生痈疖,脓溃邪气歇,则不成痉。所以然者,足少阴为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上焦有风邪,入于头脑,流至耳内,与气相击,故耳中痛,耳为肾候,其气相通,肾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肾,脊强背直。”

黄耳伤寒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并发症的危重阶段[5]

黄耳伤寒类似化脓性中耳炎、耳源性颅内感染[5]

详见黄耳伤寒条。

11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25.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4. ^ [4]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24.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3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