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

目录

1 拼音

huáng bǎi

2 英文参考

amoorcorn tree bark[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tex phellodendr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hellodendri corte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hellodendron amurens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ktree bark[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rtex Phellodendr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mur cork-tre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黄柏

黄柏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的干燥树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ortex Phellodend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amur cork-tre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关黄柏。

黄檗、檗皮、檗木[2]

7 来源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的干燥树皮[2]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柏P.amurense Rupr.的树皮[2]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树皮。同属植物黄皮树P.chinense Schneid.的树皮(习称“川黄柏”)与黄柏功效相同。

8 原植物形态

乔木,高10~25m。树皮淡黄褐色或淡灰色,木栓层厚而软,有规则深纵沟裂。叶对生,羽状复叶,小叶5~13,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2cm,宽3~4.5cm,边缘具细锯齿或波状,有缘毛,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白色。圆锥花序顶生,雌雄异株,花小而多,黄绿色。浆果状核果球形,紫黑色,有香气。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深山、河边、溪旁林中。

9 产地

黄柏主产辽宁、吉林、河北。

来源于黄皮树的习称川黄柏,主产四川[2]

来源于黄檗的习称关黄柏,主产东北[2]

10 采收与初加工

3~6月将树皮剥下,趁鲜刮去粗皮,晒干,称“关黄柏”。

11 生药性状

关黄柏树皮呈板片状,栓皮已大部刨去,厚1.5~4mm。外表面绿黄色,有不规则纵脊和沟纹;内表面灰黄色。质坚韧,折断面呈刺片状,鲜黄色,纤维层可成片剥离。微有香气,味极苦,有粘性。

12 性味归经

黄柏味苦,性寒;入肾、膀胱、大肠经[2]

13 黄柏的功效与主治

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

黄柏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2]

黄柏治湿热泻痢,黄疸,淋浊,带下,痔疮,足膝肿痛,湿热痿痹,阴虚火旺,骨蒸劳热,梦遗滑精:煎服,4.5~9g[2]

黄柏浸液滴眼治目赤肿痛[2]

黄柏研末调敷治湿疹、黄水疮、口疮、痈疖、烫伤[2]

黄柏果实名黄波罗果,有止咳祛痰作用[2]

黄柏为眼科常用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的功效:

(1)本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与黄芩、黄连相似。常相互配伍使用治疗湿热火毒所致各种眼证。

(2)本品能清虚热,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引起之内、外障眼疾。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知柏地黄丸。

14 黄柏的化学成分

黄柏主含小檗碱,并含巴马亭(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黄柏碱(phellodendrine)、蝙蝠葛任碱(menisperine)、白桥楼碱(candicine)、黄柏桐(obacunone)等。

黄皮树树皮含小檗碱、黄柏碱等生物碱及甾醇、内脂、黏液质等[2]

黄柏树皮含小檗碱、黄柏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蝙蝠葛壬碱等生物碱,并含黄柏内酯(Obaculactone)、β-谷甾醇等。另含柠檬苦素、黄柏酮、牛奶树醇等[2]

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2]

黄柏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2]

黄柏内酯可降低兔血糖[2]

黄柏制剂对多种细菌、致病性皮肤真菌、钩端螺旋体和阴道滴虫均有抑制作用[2]

蝙蝠葛壬碱有箭毒样肌松作用[2]

小檗碱有轻度利胆、降血清胆甾醇、消炎等作用;还报告有解热、抗利尿、局部麻醉、镇静、镇痛及轻度抗癌、抗放射等作用[2]

15 黄柏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黄柏

Huangbo

PHELLODENDRI CHINENSIS CORTEX

15.2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15.3 性状

本品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1~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15.4 鉴别

(1)本品粉末鲜黄色。纤维鲜黄色,直径16~38μm,常成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或纺锤形,直径35~128μm,有的呈分枝状,枝端锐尖,壁厚,层纹明显;有的可见大型纤维状的石细胞,长可达900μm。草酸钙方晶众多。

(2)取本品粉末0.2g,加1%醋酸甲醇溶液40ml,于60℃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柏对照药材0.1g,加l%醋酸甲醇20mI,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黄柏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3~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30:15:4)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H第一法)。

15.5.2 总灰分

不得过8.0%(附录ⅨK)。

15.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4.0%。

15.7 含量测定

15.7.1 小檗碱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B)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50:50)(每100ml加十二烷基磺酸钠0.1g)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5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1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流动相80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μl与供试品溶液5~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3.0%。

15.7.2 黄柏碱

照高效液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每100ml加十二烷基磺酸钠0.2g)(36:6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4nm。理论板数按盐酸黄柏碱峰计算应不低于6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盐酸黄柏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1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动相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流动相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柏碱以盐酸黄柏碱(C20H23NO4•HCl)计,不得少于0.34%。

15.8 黄柏饮片

15.8.1 炮制

15.8.1.1 黄柏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润透,切丝,干燥。

本品呈丝条状。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纵棱纹。切面纤维牲,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味极苦。

15.8.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5.8.1.2 盐黄柏

取黄柏丝,照盐水炙法(附录ⅡD)炒干。

本品形如黄柏丝,表面深黄色,偶有焦斑。味极苦,微成。

15.8.1.2.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5.8.1.3 黄柏炭

取黄柏丝,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

本品形如黄柏丝,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或棕黑色。体轻,质脆,易折断。味苦涩。

15.8.2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肾、膀胱经。

15.8.3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15.8.4 用法与用量

3~12g。外用适量。

15.8.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15.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