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顶

目录

1 拼音

hòu dǐng

2 英文参考

Hòudǐng GV19[中国针灸学词典]

hòudǐ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后顶
汉语拼音Houding
罗马拼音Houting
美国英译名Posterior Vertex
各国代号中国GV19
日本19
法国莫兰特氏VG18
富耶氏
德国LG18
英国Gv19
美国Go19

后顶为经穴名(Hòudǐng GV19[1][2][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交冲[2]。属督脉[2]。后即后方,顶即头顶,此穴在头顶之后方,故名后顶[2]。后顶穴主要治疗头目及神志等疾患:如头昏目眩,癫痫及头项强急,历节汗出,烦心,头痛,眩晕,癫狂痫,头顶痛,颈项强痛,风眩目眩,癫狂,痫证,瘛疭,目视不明,外感热病,咽喉疼痛,目眩,失眠,癔病,现代又用以治疗感冒,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精神病,颈项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等。

4 后顶穴的别名

交冲(《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后顶,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脉气所发。

6 穴名解

后即后方,顶即头顶,此穴在头顶之后方,故名后顶[2]

后,指方位,与前相对。顶端为巅顶。《说文》:“顶,颠也”,即指头上最高部。穴当头顶之上,百会之后,前顶、后顶两穴一前一后,相对言之,主治后顶部诸疾,因名后顶。[3]

7 所属部位

后头[4]

8 后顶穴的定位

后顶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5]

后顶穴位于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5]。正坐或俯伏取穴[5]

后顶穴位于头正中线,百会穴后1.5寸;即入后发际5.5寸处[5]

后顶穴在督脉的位置

后顶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后顶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后顶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后顶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9 后顶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伏,在后发际中点上5.5寸;或当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后0.5寸取穴。

后顶穴位于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正坐或俯伏取穴[5]

正坐或俯伏坐位,后正中线上,当前、后发际连线的中点向后0.5寸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或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前、后发际之间的中点即是后顶穴[7]

10 后顶穴穴位解剖

后顶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及枕动、静脉和颞浅动、静脉的吻合网。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7]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枕大经和枕动脉分布[8]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脉分支[8]

11 后顶穴的功效与作用

后顶穴具有醒神安神、熄风止痉的功效。

后顶穴有清头明目、安神定志的作用[8]

后顶穴有清头散风之功,其所治症为颈项强急、额颅顶痛、偏头痛、恶风、目眩等。但前顶偏于治额,后顶偏于治项也。[8]

12 后顶穴主治病证

后顶穴主要治疗头目及神志等疾患:如头昏目眩,癫痫及头项强急,历节汗出,烦心,头痛,眩晕,癫狂痫,头顶痛,颈项强痛,风眩目眩,癫狂,痫证,瘛疭,目视不明,外感热病,咽喉疼痛,目眩,失眠,癔病,现代又用以治疗感冒,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精神病,颈项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等。

后顶穴主要治疗头目及神志等疾患:如头昏目眩、癫痫及头项强急、历节汗出、烦心等[8]。现代多用以治疗感冒、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精神病等[8]

后顶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8]

后顶穴主治头顶痛,眩晕,颈项强痛,偏头痛,风眩目眩;癫狂,痫证,瘛疭;目视不明,外感热病,咽喉疼痛[8]

后顶穴主治头痛,目眩,失眠,癫狂,癫痫等[8]

头痛,项强,眩晕,偏头痛,癫狂,痫症,神经性头痛,颈项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癔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沿皮刺0.5~0.8寸[8]

平刺0.5~0.8寸[8][8],局部酸胀[8]

13.2 灸法

可灸[8][8]

艾条灸5~10分钟[8]

14 后顶穴的配伍

后顶穴配百会、前顶、太冲治巅顶痛[8]

后顶穴配百会、合谷治头项俱痛[8]

后顶穴配丰隆、人中、内关、风池、中脘治癫、狂、痫症[8]

后顶配涌泉,有滋阴降火的作用,主治眩晕。

后顶配外丘,有疏经通络的作用。治颈项痛、恶风寒[8]

后顶配腰奇、液门、大椎、阳辅,治癫痫[8]

后顶配太阳、百会、合谷,治头痛[8]

后顶配中脘、太阳,治眩晕[8]

15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垂直揉按后顶穴,每天早晚各1次,可治头痛、眩晕、耳鸣等[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风眩目眩,颅上痛,后顶主之。癫疾瘛疭,狂走,颈项痛,后顶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䀮䀮,颈项恶风寒,目眩,头偏痛。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3.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9.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1.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