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hòu dǐng
2 英文参考
Hòudǐng GV19[中国针灸学词典]
hòudǐ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后顶 | ||
汉语拼音 | Houding | ||
罗马拼音 | Houting | ||
美国英译名 | Posterior Vertex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GV19 | |
日本 | 19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G18 | |
富耶氏 | |||
德国 | LG18 | ||
英国 | Gv19 | ||
美国 | Go19 |
后顶为经穴名(Hòudǐng GV19[1])[2][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交冲[2]。属督脉[1]。后即后方,顶即头顶,此穴在头顶之后方,故名后顶[1]。后顶穴主要治疗头目及神志等疾患:如头昏目眩,癫痫及头项强急,历节汗出,烦心,头痛,眩晕,癫狂痫,头顶痛,颈项强痛,风眩目眩,癫狂,痫证,瘛疭,目视不明,外感热病,咽喉疼痛,目眩,失眠,癔病,现代又用以治疗感冒,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精神病,颈项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等。
4 后顶穴的别名
交冲(《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后顶,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脉气所发。
6 穴名解
后即后方,顶即头顶,此穴在头顶之后方,故名后顶[1]。
后,指方位,与前相对。顶端为巅顶。《说文》:“顶,颠也”,即指头上最高部。穴当头顶之上,百会之后,前顶、后顶两穴一前一后,相对言之,主治后顶部诸疾,因名后顶。[3]
7 所属部位
后头[4]
8 后顶穴的定位
后顶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5]。
后顶穴位于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1]。正坐或俯伏取穴[1]。
后顶穴位于头正中线,百会穴后1.5寸;即入后发际5.5寸处[2]。
后顶穴在督脉的位置
后顶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后顶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后顶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后顶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9 后顶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伏,在后发际中点上5.5寸;或当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后0.5寸取穴。
后顶穴位于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正坐或俯伏取穴[1]。
正坐或俯伏坐位,后正中线上,当前、后发际连线的中点向后0.5寸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或俯卧,在后正中线上,前、后发际之间的中点即是后顶穴[7]。
10 后顶穴穴位解剖
后顶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及枕动、静脉和颞浅动、静脉的吻合网。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左右枕动、静脉分支[2]。
11 后顶穴的功效与作用
后顶穴有清头散风之功,其所治症为颈项强急、额颅顶痛、偏头痛、恶风、目眩等。但前顶偏于治额,后顶偏于治项也。[3]
12 后顶穴主治病证
后顶穴主要治疗头目及神志等疾患:如头昏目眩,癫痫及头项强急,历节汗出,烦心,头痛,眩晕,癫狂痫,头顶痛,颈项强痛,风眩目眩,癫狂,痫证,瘛疭,目视不明,外感热病,咽喉疼痛,目眩,失眠,癔病,现代又用以治疗感冒,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精神病,颈项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等。
后顶穴主要治疗头目及神志等疾患:如头昏目眩、癫痫及头项强急、历节汗出、烦心等[1]。现代多用以治疗感冒、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精神病等[1]。
后顶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8]。
后顶穴主治头顶痛,眩晕,颈项强痛,偏头痛,风眩目眩;癫狂,痫证,瘛疭;目视不明,外感热病,咽喉疼痛[6]。
后顶穴主治头痛,目眩,失眠,癫狂,癫痫等[2]。
头痛,项强,眩晕,偏头痛,癫狂,痫症,神经性头痛,颈项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癔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后顶穴的配伍
后顶配中脘、太阳,治眩晕[6]。
15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垂直揉按后顶穴,每天早晚各1次,可治头痛、眩晕、耳鸣等[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风眩目眩,颅上痛,后顶主之。癫疾瘛疭,狂走,颈项痛,后顶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䀮䀮,颈项恶风寒,目眩,头偏痛。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3.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9.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1.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7.
古籍中的后顶
- 《经穴汇解》:[卷之一]头面部第一
引气向上。慎不得灸。以上大忌之。后顶(甲乙)一名交冲。(甲乙)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甲乙)陷者中。...
- 《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六]气府论
际至顶者,自入发囟会穴至顶百会凡三寸,自百会后至后顶又三寸,故云入发际至顶三寸。旁五者,为兼中行旁数...
-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二]督脉
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脉足太阳之交会)后顶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
- 《普济方·针灸》:[卷十一针灸门]头风
。头肿风痫。穴前顶疗风眩目KTKT。额颅上痛。穴后顶疗头风目眩。穴上星治头风目眩。面赤肿。穴前顶治头...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七]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循脉上升于头项。而中行督脉之囟会。前顶、百会、后顶、长强五穴。旁两行太阳经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
- 更多古籍中的后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