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Hénggǔ KI11[中国针灸学词典]
hénggǔ[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1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1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yoid bone(舌骨)[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6 经穴名·横骨
穴位 | 横骨 | ||
---|---|---|---|
汉语拼音 | Henggu | ||
罗马拼音 | Hengku | ||
美国英译名 | Horizontal Bon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KI11 | |
日本 | 1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11 | |
富耶氏 | R11 | ||
德国 | N11 | ||
英国 | K11 | ||
美国 | Ki11 |
横骨为经穴名(Hénggǔ KI11)。出《脉经》。别名下极。属足少阴肾经。横骨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横骨为耻骨之古称,此穴在横骨上缘,故名横骨。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6.1 横骨穴的别名
下极(《针灸甲乙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髓空(《经穴汇解》),下横(《神灸经纶》),曲骨端(《针灸资生经》),髓孔(《经穴汇解》)。
6.2 出处
6.3 穴名解
6.4 特异性
6.5 所属部位
下腹部[4]
6.6 横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横骨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5]。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横骨穴位于耻骨联合上缘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脐下4.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5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5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横骨穴在下腹的位置
6.7 横骨穴的取法
横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快速取穴:仰卧,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横骨穴[7]。
6.8 横骨穴穴位解剖
横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锥状肌、腹直肌、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动脉,阴部外动脉。分布着髂腹下神经的分支。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可分为脂性层和纤维层。两者在中线附着于腹白线,两侧向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附着在股前区的阔筋膜,但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间的浅筋膜纤维层与阴囊(阴唇)、会阴浅筋膜相连。脂性层的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较大。两层之间有皮神经、浅静脉等经过。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在耻骨结节上3厘米处,穿腹外斜肌腱膜,布于耻骨区的皮肤。其腹腔内对应器官是膀胱、小肠、乙头结肠下端。空虚的膀胱,其顶部不应超出耻骨联合上缘。
6.8.1 层次解剖
6.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
6.9 横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横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与任脉之曲骨平,其所治症,为小腹满、目赤、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五脏虚竭等症[9]。
6.10 横骨穴主治病证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阴痛,少腹胀,尿闭,睾丸肿痛,尿失禁,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膀胱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盆腔炎,附件炎,闭经,月经不调,角膜炎等。
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
横骨穴主治少腹胀,小便不利,遗尿,尿闭,阳痿,遗精,疝气,睾丸肿痛,尿失禁等。
现代又多用横骨穴治疗肠疝痛、膀胱痉挛或麻痹、尿道炎、性功能减退等。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道炎,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睾丸炎;
3. 其它:角膜炎。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6.11.2 灸法
可灸。
6.12 横骨穴的配伍
横骨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清下焦,利湿热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尿道炎。
6.13 特效按摩
用拇指指腹从上向下推摩横骨穴,每次3~5分钟,可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6.14 文献摘要
《外台秘要》:阴下纵,卵中痛。
《针灸大成》:主五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内眦始,五脏虚竭,失精。
6.15 研究进展
6.15.1 对膀胱的调节作用
对膀胱功能的调节作用:据报道对膀胱张力紧张者,能使张力降低,对膀胱张力松驰者,能使张力增高。并能使逼尿肌、肛门括约肌的肌电活动增加。
以泻法针刺中极、横骨穴,既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降低,又可使弛缓性张力增高。
6.15.2 用于针麻
6.15.3 对逼尿肌、肛门括约肌的影响
8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72.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
- ^ [9]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