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毒

目录

1 拼音

hàn dú

2 英文参考

acute suppurative parot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uppurative parot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uppurative inflammation of check[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ump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rotitis phlegmonos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汗毒为病名[1]。出《外科正宗》卷四。即发颐[1]

发颐(suppurative parotitis)为病名[2]。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2]。是指颐颌肿胀疼痛,张口受限,伴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发颐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于颐颌之间而成[3]。为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常可出现内陷变证。

《医宗金鉴》:“此症又名汗毒,发于颐颌之间,属足阳明胃经。”

汗毒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3]

4 汗毒的病因病机

汗毒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而成[3]

汗毒多由伤寒或温病治疗不彻底,以致余邪热毒壅结少阳、阳明之络,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于局部,热胜肉腐化脓而成。或因术后脾胃亏损,阴津不足,毒邪上蕴阻络。

5 汗毒的症状

初起身发寒热,颐颔之间(腮腺部位)一侧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疼痛日增[3]

若溃后脓出臭秽,毒气内陷,肿延咽喉,痰涌气堵,汤水难咽者为危证[3]

6 汗毒的诊断

汗毒多见于成年人,常由热病、全身性感染、腹部大手术后以及腮腺导管急性阻塞而继发。

汗毒发病急骤,一侧多见。

初起颐颌间疼痛并有紧张感,轻微肿胀,张口稍有困难。继则肿胀逐渐加剧,并延及耳之前后。张口后,可见红肿的腮腺管口,若压迫局部,自管口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约7—10天进人成脓期,此时疼痛加剧,呈跳痛性,皮色发红,肿胀更甚,可波及同侧眼睑、颊部、颈部等处,按之有波动感。同时腮腺导管开口处能挤出混浊黄色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颌部、口腔粘膜或外耳道溃破,脓出臭秽。

初期有轻度发热,发展严重可伴高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等全身症状。如患者极度虚弱或失于治疗,可致痰涌气塞、汤水难下、神志昏糊等毒邪内陷之证。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7 需要与汗毒相鉴别的疾病

汗毒需要与痄腮相鉴别:痄腮多为双侧患病;好发于5~15岁儿童;色白漫肿,酸多痛少;不化脓;常有接触传染史。

8 汗毒的治疗

早期清热解毒兼表散,服普济消毒饮之类,外敷金黄膏[3]

酿脓时,宜托里透脓,服透脓散[3]

脓成时切开排脓[3]

若现危证,宜清营解毒,泄热化痰,用清营汤加味[3]

8.1 辨证治疗

8.1.1 热毒蕴结

发颐·湿热蕴结证(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dampness-heat amassment pattern)是指湿热蕴结,以颐颌之间结块疼痛,张口不利,继则肿痛渐增,检视腮腺管口常现红肿,压迫局部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身热,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发颐证候[3]

发颐·热盛酿脓证(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pattern of suppuration due to heat exuberance)又称“发颐·热胜酿脓证”。是指热盛酿脓,以颐颌间结肿疼痛日增,甚至肿势延及面颊和颈项,焮红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脓应指,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高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发颐证候[3]

8.1.1.1 症状

红肿结于颐颌,张口不利,掀热疼痛;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8.1.1.2 辨证分析

热毒之邪结聚于颐颌部,故局部红肿,掀热疼痛;足阳明胃经环口绕唇.因经络为风湿毒热之邪蕴结,以致开口不利;热毒与正气相搏,故发热;热邪耗伤津液,故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8.1.1.3 治法

清热解毒。

8.1.1.4 方药治疗

普济消毒饮加减。

8.1.2 热毒内陷

发颐·热毒内陷证(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sinking inward)是指热毒内陷,以颐颌间肿块多平塌散漫,肿势可延及脸面和颈项,焮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咽,壮热口渴,痰壅气粗,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发颐证候[3]

8.1.2.1 症状

颐颌间肿块平塌散漫,肿热延及面及颈项,掀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下,痰涌气粗;伴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神昏澹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8.1.2.2 辨证分析

热毒之邪内陷入营,故肿势平塌散漫,肿势蔓延,疼痛剧烈;火毒炽盛,耗伤津液,故壮热、口渴;热毒陷入营血,热扰心神,故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为热人营血,灼伤阴液之征。

8.1.2.3 治法

清营解毒,养阴生津。

8.1.2.4 方药治疗

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8.1.3 正虚毒恋

发颐·正虚毒恋证(suppurative parotitis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toxin)是指正虚毒恋,以病程日久,经常反复发作,发作时颐颌部肿痛,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每在进食时颐颌部感到胀痛,口内常有恶臭,发热,咽干,舌质红、舌苔薄黄或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发颐证候[3]

8.2 外治法

发颐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脓成及早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太乙膏;口腔粘膜出脓者,先用等渗盐水漱口,次用青吹口散,每日4~5次。

9 患者日常保健

1.平素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漱口。

2.热病后、大手术前后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加强口腔护理,常吃酸性食物,以刺激唾液分泌。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2.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