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hán

2 英文参考

col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八纲辨证之一·寒

寒为八纲辨证之一[1][2]。乃是病证的一种基本属性或类型,包括外寒、内寒等证型,后者多属功能衰退的病证[2][2]

4 外感六淫之一·外寒

外寒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2][2]。为冬令主气[2][2]。过极则构成病因,属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2][2]。 寒气侵人,阻滞气血活动,成为痛证原因之一[2]。《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致病多在冬季,其他季节虽亦可见到,但毕竟不如冬令之甚。寒性收引、凝滞,故易出现筋脉拘挛和气血阻滞而疼痛等症状。寒之为病,可分为外寒和内寒两类。外寒由外而入,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者,称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阳虚之人,容易感受外寒;而外寒侵入机体,积久不散,又常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内寒的产生。

5 病机之一·内寒

内寒为病机,并非由体外侵入,而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生的,能够形成类似外寒证候的邪气,为了使之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称为内寒[3]

内寒是阳气虚衰,功能衰退的一种表现,故又称“虚寒”。其主要见症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倦怠喜卧,筋脉拘挛,局部冷痛等。因肾中藏有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精微至各脏腑组织,并使阳气达于肢体四末。故脾肾阳虚,失其温煦作用,最容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主要关键,故《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4]

阳衰则相对阴盛,阴盛于内,则阳气更为虚衰,两者互为因果,但阴寒为标,阳虚为本,临证时,当分清标本主次,是脾肾阳虚,还是阴寒内盛[4]

5.1 阴寒内盛

[4]

病机概要:阳气虚衰,导致阴寒内生,停滞积聚,为饮为肿。

主要脉证:形寒肢冷,甚则四肢逆冷,呕吐清水,下利清谷,面肢浮肿,苔白滑,脉沉弦或沉弱。

治疗法则:助阳祛寒。

方药举例:四逆汤之类。

5.2 脾肾阳虚

[4]

病机概要:多因病久耗伤阳气,或水邪久踞,或久泄迁延,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致脾肾阳气俱虚。

主要脉证:面色㿠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畏寒喜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且胖,脉沉弱无力。

治疗法则:温补脾肾。

方药举例:附子理中汤之类。

6 寒证·寒

寒指寒证。《黄帝内经灵枢·禁服》:“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痹。”

7 寒凉·寒

寒为寒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8 六种气候因素之一·寒

寒为六种气候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

9 太阳寒水之气·寒

寒指太阳寒水之气。见“寒交暑”。

10 寒冷的季节·寒

寒指寒冷的季节。见“寒无犯寒”。

11 寒性·寒

寒指寒性。《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治寒以热,治热以寒。”

1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92.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