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

目录

1 拼音

hǎi lóng

2 英文参考

syngnathus[朗道汉英字典]

pipe fish[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yngnath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a drag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yngnathus(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ipefish[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海龙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拾遗》。为海龙科动物刁海龙Solenognathus hardwickii (Gray)、拟海龙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 (Bloch) 或尖海龙Syngnathus acus Linnaeus 的干燥体[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出处

出《本草纲目拾遗》。

《百草镜》:海龙乃海马中绝大者,长四、五寸至尺许不等,皆长身,而尾直不作圈,入药功力尤倍,虽同一类,形状微有不同。此物广州、南海亦有之、体方,周身如玉色,起竹节纹,光莹耀目,诚佳品也。

《本草纲目拾遗》:《赤嵌集》,海龙,产澎湖澳,冬日双跃海滩,渔人获之,号为珍物,首尾似龙,无牙、爪,大者尺余,入药。《译史》,此物有雌雄,雌者黄,雄者青。

5 拉丁名

Syngnathu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pipefish(《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别名

水雁、海蛇。

8 来源

海龙为海龙科动物刁海龙Solenognathus hardwickii (Gray)、拟海龙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 (Bloch) 或尖海龙Syngnathus acus Linnaeus 的干燥体[1]

海龙为海龙科动物刁海龙Solenognathus hardwickii (Gray)或拟海龙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 (Bloch),尖海龙Syngnathusacus Linnaeus除去皮膜及内脏的全体。

9 产地

海龙主产广东、福建。

10 性味归经

海龙味甘,咸,性温;入肝、肾经。

11 海龙的功效与主治

海龙具有温肾壮阳,消癥散结,催生的功效,治阳痿,不育,老年体虚精神衰惫。

海龙治癥瘕积聚,瘰疬、瘿瘤、难产等。

12 海龙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

13 使用禁忌

孕妇忌服海龙。

14 海龙的化学成分

海龙全体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2]

15 《中华本草》:海龙

15.1 拼音名

Hǎi Lónɡ

15.2 英文名

Pipe fish

15.3 别名

水雁

15.4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龙科动物刁海龙、拟海龙、尖海龙、蓝海龙、低海龙、舒海龙的全体或除去皮膜及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olenognathus hardwickii(Gray)2.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Bloch)3.Syngnathus acus Linnaeus4.Syngnathus cyanospilus Bleeker5.Syngnathus diarong Bleeker6.Syngnathus schlegeli Kaup

采收和储藏:丛全年均可捕捉,一般在夏、秋季捕捉。捕后,除去外面皮膜和内脏,洗净晒干。

15.5 原形态

1.刁海龙,体形狭长而侧扁。体全长37-50cm。体高远大于体宽。躯干部五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逐渐变细,为四棱形,尾端卷曲。头长,与体轴在同一水平线上,或与体轴形成大钝角,吻特别延长,侧扁,约为眶后头长的2倍。眼大而圆,眼眶突出。鼻孔每侧2个,很小。口小,前位,口闭时,口裂几呈垂直状。两颌短小。鳃盖突出,具明显的放射状线纹,鳃孔小,位近头侧背缘。眼眶四周、吻管背腹面及顶部的后端,均被有大小不等粗糙颗粒状棘;颈部背方呈棱脊状,具颈棘2个;腹部中央棱较突出。肛门位于体1/2后方腹面。体无鳞,包被于骨质环中体部骨环25-26;尾部骨环56-57。背鱼较长,41-42条;始于尾环第1节,止于第10或11节。臀鳍4,极短小。胸鳍23,短宽。无尾鳍。体淡黄色,于躯干部上侧棱骨环相接处有一列黑褐色斑点,各鳍色浅。雄体于尾部前方腹面有育儿囊。

2.拟海龙,体长形、平扁,一般体长20-22cm,体定大于体高,躯干部近四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渐细,呈四棱形,尾端细尖略卷。头长,与身体在同一水平线上。吻长而侧扁,约为眶后头长的2倍,眼较大而圆,虎眶稍突出。鳃盖上缘嵴纹较突出,止于鳃孔前方,胸鳍基部前方,各具一较大而突出的结,头上除眼嵴上缘各具一小棘外,侨汇无棘刺。体无鳞,骨环体部16-17,尾部51-53。躯干部与尾侧棱及下侧棱完全相连。背鳍很小鳍条5-6,紧处于肛门后方,胸鳍20-22,短宽。无尾鳍。体鱼绿黄色,体侧及腹面均有大小不等的鲜黄斑点,吻侧及下方具有不规则深绿色网纹。各鳍绿黄色。

3.尖海龙,体细长,鞭状,一般体长11-20cm,体高及宽近相等。躯干部七棱形,腹部中央棱微凹,尾部四棱形,尾后方渐细,不卷曲。头长而细尖,体长为头长7.4-9.3倍。吻细长,管状,头长为吻长1.7-1.9倍,为眼径6.9-8.4倍,眼大而圆,眼眶微突。鳃盖上线状嵴短小,存在于基部1/3处,鳃孔很小,躯干部上侧棱与尾部上侧棱不相连,躯干部下侧棱与尾部下侧棱相连结,躯干部中侧棱与尾部上侧棱相接近。体无鳞,全为骨环所包,体部骨环19,尾部36-41。背鳍35-45,较长,始于最末体环,止于第9尾环。臀鳍4,短小。胸鳍12-13,扇形。尾鳍9-10,后缘黑褐色,其他鳍淡色。

4.蓝海龙,体细,柱状,体高大于体宽,体长为头长8.4-9.8倍。头细尖,为吻长2.1-2.7倍,为眼径1.5-2倍。鳃盖具一完整线状嵴。体上各要夫较尖锐,躯干部与尾部二者的上侧棱不相连续,下侧棱完全连续,躯干部中侧棱与尾部下侧棱几相连续。体为骨环所包,体部骨环12,尾部骨环35-36。背鳍22-23,始于躯干部最末环,止于第5尾环。臀鳍3,胸鳍13,尾鳍10。体黑褐色,体上具不规则横带,杂有淡色斑纹。背鳍上具3-4行不规则黑色斑点。腹面中央棱嵴上有一较宽黑色纵带。尾鳍黑色,其他各鳍淡色。

5.低海龙,体细长,柱状,一般体长12-14cm,体较高,大于体宽。头细长,体长为头长7.6-8.1倍,头长吻长2.1-2.2倍,为眼径6.5-6.9倍。鳃盖上具一完整的线状嵴,其上下有放射状细纹。体被骨环所包,体部骨环16,尾部骨环37-39。背鳍25-28,完全位于尾部的1-6尾环间。臀鳍2,胸鳍14-15,尾鳍10。体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头上眼后有3条放射状黑褐条纹,眼前1条达吻上,吻腹面中央有一黑纵带。体上有黑褐色环带与淡色斑相间隔。尾鳍黑褐色,其他各鳍淡色。

6.舒海龙,体细长,鞭状,体高和体宽约相等。头长而尖,体长约为头长4.8-7.0,头长为吻长1.7-1.8倍,为眼径5.3-6.0倍。吻长大于眶后头长。鳃盖线状嵴短小。躯干部上侧棱与尾部上侧棱不相连,躯干中侧棱和尾部上侧棱接近。体为骨环所包,体部骨环19,尾部36-40,始于最末体环,止于第九尾环。臀鳍3-4,胸鳍12-13,尾鳍9-10。体灰褐色。

15.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藻类繁茂的浅海中,常利用尾部缠在海藻上,吸食浮游小型甲壳动物,卵在育儿囊内受精发育。

2.生态与分布同刁海龙。

3.

5.生活于近海或淡水河川6.中生活于近海藻丛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南海近陆海域。

2.生态与分布同刁海龙。

3.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4.我国分布于南海。

5.我国分布于南海。

6.我国分布于东海。

15.7 性状

性状鉴别(1)刁海龙,本品体狭长侧扁,长30-50cm,躯干部宽3cm。表面黄白色或灰褐色。头部前方具一侧扁的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圆而深陷,头与体轴略呈钝角;躯干部五棱形;尾部前方冰棱形,后方渐细呈四棱形,尾端卷曲;背棱两侧各有一列灰黑色斑点状色带,腹部中央棱特别突出。全体被以具花纹的骨环及细横纹,各骨环内有突起粒状棘。胸鳍宽短,背鳍较长,有的不明显,无尾鳍。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2)拟海龙,体平扁,全长20-22cm。表面灰黄色或黄白色。头常与体轴成一直线;躯干部粗壮,近四棱形,后方渐细呈四棱形,尾部细尖微卷曲,短于头与躯干部合长,无尾鳍。

(3)尖海龙,体细长,呈鞭状,长10-20cm,中部直径4-5mm。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头较小而细尖,吻细长而呈管状;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后方渐细,末端不卷曲,有尾鳍。腹部中央微凸出,有的腹面可见育儿囊。质较脆,易撕裂。

(4)蓝海龙,体部的要夫较尖锐,体部中侧棱和尾部下侧棱几相连,而上侧棱不相连结。黑褐色,具不规则的环带,腹面有较宽的黑色纵带。

(5)低海龙,较小,长12-14cm,淡黄褐色或暗褐色,有黑褐色环带与浅色斑相间隔。

(6)舒海龙,累加长鞭状,灰褐色。

显微鉴别(1)刁海龙,粉末白色或乳白色。①横纺肌纤维较多,多成束而长,近无色或淡黄色,多碎断,横断面类圆形,表面平滑。②胶原纤维多单一或2-3成束。隐约可见纵向纹理,偶然可见与含棕色颗粒状物组织碎片相连接。③皮肤碎片近无色或淡黄色,极少见。表面观细胞界线不明显,可见微波状纵横纹理,布有棕色颗粒状色素物,聚休成星芒状。④骨质碎片无色,呈不规则块状,骨陷窝裂缝状,排列不规则,边缘骨小管稀疏。

(2)尖海龙,粉末棕色。①横纹肌纤维较多,近无色,多碎断,有细密横纹,横纹平直,横断面易见,长卵形,表面平滑,可见裂缝状孔隙。②胶原纤维较多,近无色,多碎断,有细密横纹,横纹平直,横断面易见,长卵形,表面平滑,可见裂缝状孔隙。③皮肤碎片近无色。表面观细胞界线不明显,可见较明显粗大的横向纹理,布有棕色颗粒状色素物,聚集成星芒。④骨质碎片无色,呈不规则块状,骨陷窝裂缝状,排列不规则,边缘骨小管稀疏。

15.8 化学成份

尖海龙含胆甾醇(cholesterol)-胆甾烯-3-酮(cholesten-3-one),N-苯基-β-苯胺(N- phenyl-β-phenylamine)。脂溶性部分含有大量的游离脂肪酸,主要有肉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almitic acid)和硬脂酸(stearic acid)。

15.9 药理作用

1.性激素样作用,在30ml洛氏液中加入50%海龙浸剂0.5-1.0ml或20%浸剂1.0-2.0ml,可使大鼠、小鼠和家兔的离体子宫兴奋,收缩加强,频离加快。20%海龙浸剂2.0ml/kg给家兔静脉注射,对在位家兔子宫有兴奋作用。海龙兴奋子宫的作用远较垂体后叶素弱,作用较温和持久,不易引起强收缩,并且对不同性周期的子宫均有相似的兴奋作用。其兴奋子宫的有效成分,易被加热破坏。尖海龙的醇提油溶液,醇提水溶液和水煎液均可明显增加小鼠子宫重量,其中以醇提油状物作用最强,水煎液次之。

刁海龙、拟海龙、尖海龙、粗吻海龙和海鱰鱼各自的乙醇提取物,分别以每日3g/kg剂量给小鼠灌胃,均能不同程度增加小鼠精子数和精子活率,其刁海龙中拟海龙作用显着。上述各制剂对正常雄性小鼠性器官司和附性器官司的重量变化均无显着影响。各制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由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精子数降低和精子活率下降,其刁海龙中拟海龙和尖海龙作用显着;刁海龙、尖海龙和粗吻海龙还能显着增加环磷酰胺造模小鼠的前列腺重量。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20%海龙胶以0.5ml/只剂量给小鼠灌胃,能明显增加小鼠胸腺重量,显着升高小鼠白细胞民数量,对小鼠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作用不明显。拟海龙水提取物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增殖作用,最佳药物量反应集中在10-20μl/孔之间,剂量增大至40μl/孔后,刺激作用可逐渐减弱。

3.其他作用,拟海龙水提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ECA190、肺鳞癌、HCT8直肠癌有各度不等的抑制作用。海龙对小鼠B型单胺氧化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也使过氧化脂质减少,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15.10 炮制

海龙:用水刷净,切块或捣碎。酒制海龙:取净海龙,用黄酒润透,微火烘烤至黄色酥脆即成。

15.11 性味

味甘;咸;性温

15.12 归经

肝;肾经

15.13 功能主治

补肾壮阳;散结消肿。主阳痿;遗精;不育;肾虚作喘;症瘕积聚;瘰疬瘿瘤;跌打损伤;痈肿疔疮

15.14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掺敷。

15.15 注意

孕妇及阴虚火旺、有外感者均应禁服。

15.16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拾遗》:功倍海马。催生尤捷效。

2.《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药,有兴奋作用,用于老人及衰弱者之精神衰惫。治血气痛。

3.《中药鉴别手册》:补肾壮阳。治阳萎、不育。

16 海龙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海龙

HaiIong

SYNGNATHUS

16.2 来源

本品为海龙科动物刁海龙Solenognathus hardwickii(Gray)、拟海龙Synghathoides biafuleatus(Bloch)或尖海龙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Bloch)惦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捞,刁海龙、拟海龙除去皮膜,洗净,晒干;尖海龙直接洗净,晒干。

16.3 性状

16.3.1 刁海龙

体狭长侧扁,全长30~50cm。表面黄白色或灰褐色。头部具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圆而深陷,头部与体轴略呈钝角。躯干部宽3cm,五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渐细,四棱形,尾端卷曲。背棱两侧各有1列灰黑色斑点状色带。全体被以具花纹的骨环和细横纹,各骨环内有突起粒状棘。胸鳍短宽,背鳍较长,有的不明显,无尾鳍。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成。

16.3.2 拟海龙

体长平扁,躯干部略呈四棱形,全长20~22cm。表面灰黄色。头部常与体轴成一直线。

16.3.3 尖海龙

体细长,呈鞭状,全长10~30cm,未去皮膜。表面黄褐色。有的腹面可见育儿囊,有尾鳍。质较脆弱,易撕裂。

16.4 海龙饮片

16.4.1 炮制

用时捣碎或切段。

16.4.2 性味与归经

甘、成,温。归肝、肾经。

16.4.3 功能与主治

温肾壮阳,散结消肿。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瘤瘕积聚,瘰疬痰核,跌扑损伤;外治痈肿疔疮。

16.4.4 用法与用量

3~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16.4.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6.5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9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