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简介
过敏休克是由致敏原作用于过敏患者而引起的,以急性循环衰竭为主的全身性速发型变态反应。发病急,病变广,病情凶险,严重者可在数分钟内死亡。
3 病因
以药物引起的过敏休克最多见,其中青霉素过敏休克居首位。其次有昆虫螫刺、食物,吸入或接触某些物质等引起。少数病因尚未查明。发病机理属于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相应抗体主要为IgE类。基本病理改变为广泛毛细血管通透性急骤增高和微动脉急骤收缩,这是因为变应原与机体内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相结合,使前者脱颗粒并释出活性介质,如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等,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等,使循环血容量骤降,血压下降、多种器官缺血,重者可于短时间内造成心脑细胞的损害。
4 临床表现
按时间可分两类,即急发型和缓发型。急发型多在接触致敏原半小时内发生,约占80~90%,发病急,症状重,预后亦差。缓发型一般出现在24h后,病情相对较轻,预后较好。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①血压急骤下降至休克水平,即6.67~10.7kPa (50~80mmHg)以下; ②意识蒙矓或丧失; ③皮肤粘膜症状和其他全身反应。皮肤潮红,周身发痒,继而皮疹及水肿。呼吸系统最初表现鼻咽发痒、咳嗽,继而喷嚏、哮喘、憋气,甚至呼吸骤停。消化系统可见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晚期可出现便血。循环系统最早表现为心悸、出汗、血压迅速下降,最终可致心跳停止。病人开始可出现恐惧感,烦躁,幻觉,视力异常,可发展为意识朦胧乃至完全丧失。凡休克并伴有上述皮肤症状时应考虑到过敏休克的可能,并应全面了解发病前用药或接触其它致敏原的情况,不难得到明确诊断。
5 治疗
病人处于休克状态时,应就地抢救,包括. ①立即与可疑的过敏原脱离接触; ②在注射药物或受螫肢体的近心端加用止血带;③上述部位局部注射肾上腺素;④肌注肾上腺素;⑤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有效血容量; ⑥静脉滴注可的松类药物;⑦吸氧及其他对症治疗;⑧定时测血压、脉搏。
6 注意项
过敏性休克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是很明显的,比如皮肤粘膜的表现,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皮肤潮红、瘙痒,继以广泛的荨麻疹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喷嚏、水样鼻涕、音哑、甚而影响呼吸。呼吸道阻塞症状是本症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主要的死因。由于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加,加上喉和(或支气管痉挛,患者出现喉头堵塞感、胸闷、气急、喘鸣、憋气、紫绀、以致因窒息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