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蛔虫病

目录

1 拼音

gōng huí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toxocariasis

3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4 疾病概述

本病主要是由狗弓蛔虫、亦称犬弓首线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少数是由猫弓蛔虫引起。狗、猫是该虫的天然宿主,是其肠内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其幼虫能在人体移行、寄生,是内脏游走性幼虫病的主要病因,人感染后大多数不出现临床症状。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儿童的感染率较高。狗弓蛔虫的虫卵随污染的食物进入人的小肠,在肠道内孵化变成有感染性的幼虫,这种有感染性的蚴可从肠道移行至身体其它器官,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人感染后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有持久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是本病的主要表现。由于肠粘膜的损害和虫体代谢产物的吸收可使患者出现变态反应和消化道、呼吸道症状。

本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方法治疗,口服噻苯达唑有一定的效果。少数患者有时亦可自然痊愈。

5 疾病描述

本病主要是由狗弓蛔虫、亦称犬弓首线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少数是由猫弓蛔虫引起。狗、猫是该虫的天然宿主,是其肠内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其幼虫能在人体移行、寄生,是内脏游走性幼虫病的主要病因,人感染后大多数不出现临床症状。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儿童的感染率较高。

6 症状体征

人感染后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有持久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是本病的主要表现。由于肠粘膜的损害和虫体代谢产物的吸收可使患者出现变态反应和消化道、呼吸道症状。在皮肤上可出现红斑或风团,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有的患者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肌肉疼痛、肝脏肿大、体重减轻、嗜酸性肉芽肿或有发热,有的可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若感染性蚴从肠道移行至皮肤、肝、肺、脑、肌肉等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若侵及皮肤可有泛发性瘙痒,皮肤上出现风团、丘疹及皮下结节、匐行疹及内脏游走性幼虫病的症状。Snyder报告2例引起出血性坏死性皮损。幼虫若移行至眼可出现眼炎、眼部肉芽肿。国外有报告可引起心肌炎者。

7 疾病病因

狗弓蛔虫的虫卵随污染的食物进入人的小肠,在肠道内孵化变成有感染性的幼虫,这种有感染性的蚴可从肠道移行至身体其它器官,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8 诊断检查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尚难诊断,若在病变组织中找到虫体可以确诊。皮肤试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9 治疗方案

本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方法治疗,口服噻苯达唑有一定的效果。少数患者有时亦可自然痊愈。

10 预后及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未洗净的瓜果,加强对狗、猫等动物和粪便的管理。

11 特别提示

11.1 具体预防

(1)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查治病人和带虫者,处理粪便、管好水源和预防感染几个方面。

(2)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3)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

(4)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

(5)对病人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驱虫治疗既可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又可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

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构橼酸哌嗪(商品名为驱蛔灵)等,驱虫效果都较好,并且副作用少。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