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根结为经络部位名[1]。根,根本,是经气始生的腧穴或部位[2] ;结,归结、布散,是经气归结的腧穴或部位 。经脉的根在四肢末端部,结在头面胸腹部。强调经脉从四肢末端到头面胸腹的联系特点,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穴位主治上的联系,这对腧穴分类和辨证取穴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首论足六经的根结部位,后人据此,增加手六经根结。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经脉以四肢末端的井穴为根,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为结,用以说明四肢与头面胸腹之间生理功能和穴位主治上的联系。根结的具体部位,详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手三阴三阳的根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中没有记述。后《针经指南》又概括为“四根三结”,将手六经包括在内。
6 根结的内容
经脉的根,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在头面、胸腹的一定器官和部位,其具体内容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所载:“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所结部位解释如下:
命门:指目部。《黄帝内经太素》卷十杨上善注说:“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命门者,藏精光照之所,则两目也”。可知“命门”指眼目,其意义与“肾为命门”和督脉穴命门相联系。“命门者目也”,这可看成是最早的注解。目是手足太阳共同所结之处。颡大:《针灸甲乙经》引作“颃颡”。原文“颡大者,钳耳也”,较费解。颃颡指鼻咽部,为手足阳明所结之处。窗笼:指耳中。耳部是手足少阳共同所结之处。太仓:指胃部。《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足太阴经结于胃,手太阴经“起于中焦”,也与胃有关。
廉泉、玉英:《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论》:“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指廉泉在舌下,与玉英同为津液之道路。可知手足少阴同结于舌下廉泉;
又《针灸甲乙经》玉堂一名玉英,似指咽喉所在的胸部,故说厥阴“结于玉英,络于膻中”。膻中指心之外围,《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说:“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7 四根三结
三结:头—手三阳结于头;胸—手三阴结于胸;腹—足三阴结于腹。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虽只举足六经的“根、结”和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但从井穴与头面胸腹的关联意义来理解,手六经应与足六经相似,故元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便有“四根三结”的概括提法。这是在足六经根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十二经脉都是以四肢井穴
为根,合称“四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合称“三结”。原三阳经各结于目、鼻咽、耳,合为头部;三阴经各结于胃、舌下、胸,分化为手三阴结于胸部,足三阴结于腹部。以此归纳十二经要穴的主治重点具有特殊意义。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提到六阳经的根、溜、注、入各穴:“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仓,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入下陵(三里),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入小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值得注意的是:各井穴都称为“根”,是脉气始发;其后的“溜(流)注”各穴,与五输穴所分稍有不同;“入”穴则一指颈部穴的上入头脑,一指络穴的由浅入深,以说明经与络的上下相通关系。
8 根结理论的应用
根结理论,说明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机联系和腧穴之间的配合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四肢部腧穴除了可治疗所在部位疾患外,又能治疗头面、胸、腹、背部的疾患。此外,因经气上下、内外相通,故头面、躯干部腧穴,除了能治疗局部病痛之外,也可治疗四肢部疾病。古代医家由此总结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傍取”的选穴原则。根结理论表明,经气在经脉中的输注,出发于根部,并循着“根→溜→注→入”的方向上入于头,这说明肘膝以下诸穴的重要作用。根为四肢末端的井穴,溜为原穴,注多为经穴,下入为络穴,这些穴均在四肢肘膝以下,与特定穴中的五输穴、原穴、络穴理论有相通之处。根、溜、注、入,除肘膝以下各穴外,它还联系了颈部一些腧穴,如上部入穴均在颈部。故根、溜、注、入理论,说明了四肢肘膝以下各穴具有全身治疗作用以及四肢部与颈项部腧穴的上下相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