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西医治高热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前部为散热中枢,后部为产热中枢,这两种调节中枢机能彼此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儿年龄愈小,体温调节中枢机能愈不完善,可致体温升高。新生儿汗腺发育相对不足,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受到限制,故天气炎热时,也可致体温增高。
发热与病情轻重有时不一定平行。婴幼儿对高热耐受力较强,即使体温高达40℃,一般情况仍相当好,热退后很快恢复。相反,体弱儿、新生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体温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长儿体温较稳定,若体温骤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常常反映有严重疾病存在。
热型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双峰热等。在一定范围内,热型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小儿对疾病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其热型的表现不如成人典型。加之,近年来抗生素与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于临床,热型随之发生变化,因而热型的特点,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可使吞噬细胞活动性增强,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内酶的活力及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侵袭,促进机体恢复。因此,如发热不是太高,一般情况尚好,不应盲目或急于降温治疗。但是发热过久或高热持续不退,对机体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而致酮血症,发生自身蛋白质的破坏而致消瘦,脑皮质兴奋、抑制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功能紊乱等,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加重病情,影响机体恢复,因此应尽快查明原因。
3.1 病因病理病机
3.1.1 (一)急性高热
2.非感染疾病 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 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3.1.2 (二)长期高热
1.常见病 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 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4 中医治高热
高热为病症名。指体温超过39℃者。致病因素很多,以感受外邪病毒所致者居多。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感染、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暑、风湿热、结核病及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中。[1]
高热是体温超过39℃的急性症状,中医文献所称“壮热”、“实热”、“日哺潮热”等均属高热范畴。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亦有内伤发热者。
针灸退热有很好效果;
针刺治疗同时,须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4.1 高热的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卫失宣散,肺失清肃;或温邪疫毒侵袭人体,燔于气分;或内陷营血,引起高热,亦有因外感暑热之邪内犯心包而致者。
4.2 高热的辨证分型
外感高热: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在39℃以上,初起伴有恶风寒等外感症候。
热在气分:高热汗出,烦渴引饮,舌红,脉洪数。
热入营血:高热夜甚,斑疹隐隐,吐血便血,舌绛心烦,甚则出现神昏谵语、抽搐。
4.3 高热的治疗
针灸治疗:取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为主。外感风热者加风门、鱼际、外关;温病气分证加商阳、内庭、关冲;温病血分证加曲泽、中冲、委中;暑热蒙心者加十二井、曲泽;疫毒熏蒸者加委中、陷谷、外关。此外,咽痛加少商;神昏加人中、十宣;烦躁加印堂、神门。刮痧:用光滑的汤匙或瓷片,蘸食酒或清水润滑,刮脊背及其两侧、颈部、胸部肋间、肩肘、肘窝及腘窝等处,刮至皮肤紫红为度。耳针:取耳尖、神门、上屏尖等穴,强刺激。注意:本证的治疗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针灸可作为处理高热的措施之一。[1]
4.3.1 刺灸法
清泻风热
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方义
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十二井、十宣皆在四末,为阴阳经交接之处,三穴点刺,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曲池为阳明经合穴,配合谷清泻阳明实热。诸穴共奏疏解表邪,清泻风热之功。
随证配穴
风热—鱼际、外关,肺热—少商、尺泽,气分热盛—内庭、厉兑,热入营血—中冲、内关。
操作
4.3.2 耳针法
选穴
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刺,强刺激,每次留针15~30min。
4.3.3 刮痧法
选穴
方法
用特制刮痧板或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脊柱两侧和背俞穴至皮肤红紫色为度。
5 参考资料
治疗高热的穴位
- 手十指头
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主治昏迷,晕厥,癫痫,高热,中暑,咽喉肿痛,热病,小儿惊厥,手指麻木,指端...
- 十宣
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主治昏迷,晕厥,癫痫,高热,中暑,咽喉肿痛,热病,小儿惊厥,手指麻木,指端...
- 指端
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主治昏迷,晕厥,癫痫,高热,中暑,咽喉肿痛,热病,小儿惊厥,手指麻木,指端...
- 鬼城
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主治昏迷,晕厥,癫痫,高热,中暑,咽喉肿痛,热病,小儿惊厥,手指麻木,指端...
- 巨骨
味:辛、苦,微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水。1.治胃中热,小便不利。煎服:3~10g。2.治皮肤中热。煎...
- 更多治疗高热的穴位
治疗高热的方剂
- 加味解毒生脉散
剂。备注:本方所治大肠杆菌败血症而致中毒性休克,高热曾达40.3℃,继而血压下降,四肢厥冷,且有幻视...
- 白虎承气汤
克(荷叶包)功能主治:功能泻火通便。治胃火炽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
- 玉竹粥
阴润肺,生津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或高热病后的烦渴、口干舌燥、阴虚低热不退;并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
- 神犀丹
。功能与主治:凉血解毒,清心开窍。用于温湿暑疫,高热不退,痉厥昏狂,谵语发斑。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 参茸壮骨丸
一次3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注意孕妇及高热者忌服。规格每100丸重12.5g贮藏密封。云南...
- 更多治疗高热的方剂
治疗高热的中成药
- 新雪丹
对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腺炎、感冒引起的高热、中热、低热均有效,总有效率为90.3%,其中显...
- 神犀丹
。功能与主治:凉血解毒,清心开窍。用于温湿暑疫,高热不退,痉厥昏狂,谵语发斑。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 参茸壮骨丸
一次3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注意孕妇及高热者忌服。规格每100丸重12.5g贮藏密封。云南...
- 咳喘丸
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4.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
- 莱阳梨止咳糖浆
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4.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
- 更多治疗高热的中成药
高热相关药物
- 西园喉药散(喷剂)
虚寒者慎用。4.急性咽炎用药3天后,或出现其他如高热、咽痛加重等症状,应去医院就诊。5.急性扁桃体炎...
- 西园喉药散(喷剂)
虚寒者慎用。4.急性咽炎用药3天后,或出现其他如高热、咽痛加重等症状,应去医院就诊。5.急性扁桃体炎...
- 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
致肌细胞内K+外流,血钾升高.此外本品可诱发恶性高热.【药代动力学】本品静脉注射后,即为血液和肝中的...
- 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
致肌细胞内K+外流,血钾升高。此外本品可诱发恶性高热。【药代动力学】本品静脉注射后,即为血液和肝中的...
- 安乃近滴剂
宜长期应用。(3)本品一般不作首选用药,仅在急性高热、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下用于紧...
- 更多高热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高热
- 《存存斋医话稿》:[附录]吴山散记
经衰弱。又糖尿病亦可食。圭按中医向用以治热性病之高热汗出。美其名曰天生白虎汤。【桑椹】含酸质及细胞膜...
- 《温病正宗》:[下编·正宗辑要第二章·分论]一、考证温热名义
分,名为中热;三十九度五分,乃至四十度五分,名为高热;四十度五分以上,名为剧热。但至四十度以上,患者...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六节·黄耳伤寒
皮肤红肿,且可波及耳壳周遭,全身恶寒战栗,或有发高热者。”描述中耳炎的症状是∶“全身症状──常发高热...
- 《本草简要方》:[卷之一水部]冰
侵入与血战争之故。体健毒甚。战争力强。热度愈高。高热有摧残心脏扰乱神经之虞。临时用冰。势非得已。其实...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九节·发狂伤寒
力过度之故),一为梦见神鬼之怪语(平日向畏鬼神因高热而神经生幻觉状态)。关于药治方面──(一)清热解...
- 更多古籍中的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