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针、伏灸

目录

1 拼音

fú zhēn 、fú jiǔ

2 注解

伏针、伏灸指在盛夏三伏天进行针灸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因三伏天气候炎热,阳气升发,对一些慢性疾病和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的咳嗽、哮喘等症,在此时进行针灸能起良好的防治作用。《叶氏医案存真·卷二》:“痹者,气血凝滞之义。古方活络逐邪,每施于新感则效,久则邪与气血混处,取效颇迟。当此长夏发泄司令,按图针刺,每五日、七日一举,经络气血流行,邪气难以容留。”《张氏医通·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1]

参见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阶段。一般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针灸临床上经常采用的“冬病夏治”、“伏针”、“伏灸”都在这个阶段进行。[2]

3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8.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