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脓毒蚀骨证

目录

1 拼音

fù gǔ jū ·nóng dú shí gǔ zhèng

2 英文参考

bone-attaching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purulent toxin eroding bon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附骨疽·脓毒蚀骨证(bone-attaching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purulent toxin eroding bone)是指脓毒蚀骨,以溃后急性症状逐渐缓解,脓水淋漓,久则形成窦道,患肢肌肉萎缩,可摸到粗大之骨骼,以探针检查,常可触到粗糙死骨,可伴乏力,神疲,头昏,心悸,低热,舌质红,舌苔黄,脉沉为常见症的附骨疽证候[1]

4 关于附骨疽

附骨疽(bone-attaching abscess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痈、多骨疽、朽骨疽。是指毒邪深袭,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1]。属无头疽。其特点是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备急千金方》云:“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

附骨疽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如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于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的,叫股胫疽等:病名虽异,但其病变部位均在四肢长骨,病因、证治大致相同。

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1]

详见附骨疽条。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