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疮

目录

1 拼音

fù fā xìng kǒu chuāng

2 注解

3 概述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粘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普通感冒、消化不良、精神紧张、郁闷不乐等情况均能偶然发生,好发于唇、颊、舌缘等,在粘膜的任何部位均能出现,但在角化完全的附着龈、硬腭则少见。年龄不拘,发病年龄估计在10~20岁之间,女性较多。一年四季均能发生,溃疡有自限性,能在10天左右自愈。若口疮经常发生或此起彼伏称复发性口疮。其病损呈溃疡性损害,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等特点。

复发性口疮,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口疳”、“口疡”、“口疮”。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素问·气交变大论》)将口疮的病因归于为“火”。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和发挥。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中云:“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与口,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指出本病与心脾热盛有关。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疮之病有虚有实,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在治疗上,明代《景岳全书》中详述了口疮的证治,除了由上焦之热所致,治宜清火为法外,又“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或以理中汤,或以蜜附子之类……寒热之当辨也”。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七窍门》、罗国纲在《罗氏会约医镜》中分别介绍了口疮外治的经验,为后世医家治疗研究本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首篇临床文章发表在1956年。在60~70年代中,临床报道内容侧重于运用中医单方验方或外治法治疗本病。近10余年来,临床资料的数量猛增,超过以往20余年的总数,质量亦明显提高,使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发展。在病因病机的探讨中,广大医家认为导致口疮的病因固然离不开“火”字,但有虚火和实火之病理机转的区别。目前又有人提出瘀血致病论,并逐渐用于临床。辨证分型方面疒虽然目前尚未完全统一,但对本病主张分为虚实两类较为一致。在治疗方面,除了仍以中医辨证以内服中药和外治法为主,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独特疗法的优势,如针灸及各种穴位刺激法、单方验方、食疗等进行施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基本在80%~90%左右。

与此同时,又开展了部分实验室研究。有学者对患者进行有关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尿17一酮类固醇等测定,结果发现患者T淋巴细胞平均值略低于正常值,体液免疫IgA、IgG、IgM、尿17-酮类固醇值,亦低于正常值,与文献报道中之中医虚证的结论相吻合。亦有人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甲皱微循环等多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患者血粘度显著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增加及微血管痉挛、缩短、变细,血流变慢,为运用活血祛瘀法治疗本病提供了有力依据。

4 诊断

1.轻型口疮  好发于口腔粘膜角化差的部位,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数目不等,散在分布,边缘整齐,周围有红晕,感疼痛。有自限性及复发史。愈后不留瘢痕。

2.疱疹样口疮  溃疡小且数目可多达20个以上,分布较广泛,无成簇及融合现象。患者有疼痛及伴有头痛、低热等全身症状。愈后不留瘢痕。

3.腺周口疮  好发于唇内侧及口角区粘膜。溃疡多单个发生,且大而深,呈“弹坑”状,边缘隆起,底不平微硬。病程长,愈后可留下瘢痕。

4. 白塞综合征  若已出现口、眼及生殖器、皮肤损害时,则应结合其他系统损害分折进行诊断。

5 治疗措施

(一)局部治疗  主要目的是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治疗方法较多,根据病情选用:

1.含漱剂  0.25%金霉素溶液,1∶5000氯已定洗必泰溶液,1∶5000高锰酸钾溶液,1∶5000呋喃西林溶液等。

2.含片  杜米芬含片,溶菌酶含片,氯已定含片。

3.散剂  冰硼散,锡类散,青黛散,养阴生肌散,黄连散等是中医传统治疗口腔溃疡的主要药。此外,复方倍他米松撒布亦有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4.药膜  其基质中含有抗生素及可的松等药物。用时先将溃疡处擦干,剪下与病变面积大小相近的药膜,贴于溃疡上,有减轻疼痛,保护溃疡面,促进愈合的作用。

5.止痛剂  有0.5%~1%普鲁卡因液,0.5%~1%达克罗宁液,0.5%~1%地卡因液,用时涂于溃疡面上,连续2次,用于进食前暂时止痛。

6.烧灼法  适用于溃疡数目少、面积小且间歇期长者。方法是先用2%地卡因表面麻醉后,隔湿,擦干溃疡面,用一面积小于溃疡面的小棉球蘸上10%硝酸银液或50%叁氮醋酸酊或碘酚液,放于溃疡面上,至表面发白为度。这些药物可使溃疡面上蛋白质沉淀而形成薄膜保护溃疡面,促进愈合。操作时应注意药液不能蘸得太多,不能烧灼邻近健康组织。

7.局部封闭  适用于腺周口疮。以2.5%醋酸泼尼龙混悬液0.5~1ml加入1%普鲁卡因液1ml注射于溃疡下部组织内,每周1~2次,共用2~4次。有加速溃疡愈合作用。

8.激光治疗  用氦氖激光照射,可使粘膜再生过程活跃,炎症反应下降,促进愈合。治疗时,照射时间为30秒~5分钟。一次照射不宜多于5个病损。

(二)全身治疗  因病因尚不清楚,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1.免疫抑制剂  目前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近年来试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部分病例有一定效果。若能经检查确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采用免疫抑制剂则有明显疗效。常用药物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强的松)5mg/片,地塞米松0.75mg/片,一日3~4次,每次1片。5天后病情控制则减量,每日减5~10mg。总疗程为7~10天后停药,如疗程长,为防止感染扩散,应加用抗生素。对严重白塞综合征,可住院后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或地塞米松5mg和四环素1g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逐步减量。对有胃溃疡、糖尿病、活动期肺结核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2.免疫调节剂和增加剂

(1)左旋咪唑:用于需增强细胞免疫作用者。成人一日3次,每次50mg,连服2日,停药5日,2~3月为一疗程。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头错、疲乏、关节酸痛等,少数病例可发生粒细胞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作血常规检查。

(2)丙种球蛋白:适用于体液免疫功能减退者。在溃疡急性期时肌内注射1支(3ml),必要时1周后可再注射3ml。不宜长期使用,因使用过多反造成人体免疫反应的抑制称反馈抑制。

(3)转移因子:可将免疫功能转移给无免疫的机体,以恢复其免疫功能。适用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者。1ml内含5×109白细胞提取物。注射于淋巴回流丰富的部位如腋下或腹股沟处之皮下。每次1ml,每周1~2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用一疗程即可。

(4)维生素:维生素类药物可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促进病损愈合。在溃疡发作时给予维生素C 0.1~0.2g,一日3次,复合维生素B每次1片,一日3次。

(5)女性激素:女性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者可慎用雌激素。已烯雌酚0.1mg,每晚服1次,自月经后5天起连服20天。

(6)微量元素:有血清锌含量降低者补锌后病情有好转,可用1%硫酸锌糖浆,每次10ml,每日3次;或硫酸锌片,每片0.1g,每次1片,一日3次。维酶素为核黄素衍生物,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及一些辅酶,对有胃肠道疾病者有一定效果,可促进溃疡愈合,每次1g,一日3次,无副作用,可较长期服用。

(7)中医辨证治疗: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清热,加用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甘露饮等方剂加减。脾胃伏火者,治宜清胃降火,如用清胃散、凉膈散等加减。亦可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如复方丹参片等可改善病情。

5.1 疗效标准

关于本病的疗效标准,各地文献的评判标准尚未完全统一,目前主要依据临床口疮复发间隔时间作为标准划分为以下四级:

基本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随访1年以上,口疮未复发者。

显效:口疮疼痛显减,并打破以前发作规律,间隙期延长6个月以内未复发。

好转:口疮疼痛有所好转,发作间隙较前稍延长,发作期间局部及全身症状亦有改善。

无效:治疗前后口疮数目、形态及疼痛感,发作间隙期和全身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5.2 分型治疗

(1)心脾伏热

治法:清热泻火,祛邪解毒。

处方:黄连4.5克,生地Z0克,当归12克,丹皮12克,淡竹叶12克,连翘9克,麦冬15克,蒲公英15克,板蓝根15克,升麻3克,生甘草2克。

加减:热毒内盛,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小便赤热加木通;牙龈胂痛,口渴甚者,加生石膏、知母;夜寐不安者,将淡竹叶和连翘改为竹叶卷心和连翘心。

用法:先将药物加水煎2次,共得药液约300毫升,分2次服。服前先用少量药汁漱口,漱时要将药汁温含口中片刻,待口腔溃烂处疼痛减轻后再吐出漱过的药液,这样连续含漱3~5遍,然后再服下余药。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治疗297例,基本痊愈228例,显效31例,好转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6.4%。

常用成方:导赤散、泻黄散、加减清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清热,降火敛疮。

处方:生地15克,熟地15克,丹皮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石斛Z0克,玄参12克,枳壳10克,山药10克,连翘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泽泻12克,生甘草3克,肉桂1.5克(后下)。

加减:兼肝阴虚加白芍、北沙参;肾阴虚加龟版、知母;大便秘结不通加火麻仁、郁李仁;失眠多梦加酸枣仁、柏子仁。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或可参照上述服法。

疗效:以上方为主化裁共治疗130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25例,有效5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81.5%。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玉女煎、二至丸、大补阴丸等。

(3)脾肾阳虚

治法:温阳扶正,益气止痛。

京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肉苁蓉12克,制附片4.5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淮山药15克,熟地12克,生地12克,甘草2克,生姜3片,大枣15克。

加减:口腔溃疡有腐臭味者加地骨皮、生石膏;口渴明显者酌加石斛、麦冬;舌苔厚腻者加苍术、藿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治疗170例,基本痊愈106例,显效23例,好转3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4.1%。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理中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龟鹿补肾丸、归脾汤等。

(4)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处方:当归12克,丹参12克,赤白芍各12克,红花5克,桃仁10克,木通6克,枳壳10克,黄连3克,川牛膝10克,地龙3克,香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共治疗45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22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9%。

5.3 专方治疗

(1)加减甘露饮

组成:生地15克,茵陈9克,黄芩10克,石斛10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枇杷叶9克,桔梗6克,甘草3克。

加减:热重加银花、连翘;心经有热加黄连;肝胆湿热加青黛;大便秘结加大黄。

用法:每日1剂,煎水,分2~3次服。小儿量酌减。

疗效:共治疗61例,基本痊愈50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

(2)加减六味汤

组成:荆芥穗、薄荷、炒僵蚕、生萆薢各9克,桔梗、防风各6克。

加减:脾胃湿热加米仁、滑石;阴虚火旺加生地、玄参;脾胃虚寒加干姜、肉桂。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9例,基本痊愈2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

(3)黑白口疮散(外用)

组成:百草霜、五倍子各60克,冰片20克,人中白、枯矾各4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玻璃瓶收贮。用时先将药粉用蜂蜜调成糊状,涂搽口腔病灶处,每日上药3~4次。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74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

(4)口腔溃疡枚(外用)

组成:生甘草、金银花、冰片、雄黄、朱砂、滑石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局部外搽,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300例,基本痊愈270例,显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8%。

(5)南黄散(外用)

组成:黄连、吴萸各20克,大黄40克,南星30克。

用法:将四药晒干,研成细末,用醋调和药粉,敷患者涌泉穴(或将前掌心全敷上),然后用纱布包好,每日换1次。

疗效:治疗73例,治愈率达92%。

5.4 老中医经验

姜春华医案

陈××,男,57岁,干部。有肝病、胃窦炎、慢性结肠炎史等多种慢性疾患。每遇身体不适必兼发口腔溃疡,如是已有数年。口疮发作后不易收口,甚至可溃烂一个多月。此次因慢性腹泻而引发,口腔两侧有大小不等的溃疡数个,色泽淡红发白,疼痛难忍,妨碍饮食。面色咣白,神疲气短,四肢怯冷畏寒,大便溏薄,口臭口干,小溲黄赤。舌苔厚腻,舌质淡嫩而胖,边有齿痕,脉沉迟。证属脾阳不运,土气衰惫而积火毒。热毒宜苦寒清泄,过凉则有戕伤中气之虑,太阴脾土得阳始运,偏温又恐反助热毒伏火,当宜温养脾土以扶正,清泄胃热解伏毒。

处方:党参15克,生黄芪15克,炮附子6克,干姜3克,鹿角霜9克,黄连3克,黄芩9克,连翘12克,蒲公英12克,丹皮6克,半枝莲15克,生甘草6克。7剂。

外用药:人中白3克,孩儿素3克,青黛1.5克,黄连15克,黄柏1.5克,冰片0.3克,硼砂0.6克。共研极细末,少量分次用水调湿,外敷口疮处。

用药7剂后,口疮逐渐收口,疼痛轻微,能正常饮食,全身症状亦有改善,原方续进14剂,诸症悉除。后服补中益气丸调治,口疮1年未复发。

按:《医贯》云:“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此例口疮病程较长,屡经中西医多法治疗不效,就是因为脾阳不足与胃火热毒相杂并见,呈现双向性的病理差异之故。姜老一改常法,独取仲景甘草泻心汤寒热并用,温补清泄同炉,再加黄芪、附子、鹿角霜以助温补之力,更添连翘、丹皮、蒲公英、半枝莲以协清泄之功,用温补清泄的双向性复方治疗寒热错杂的病证而取效。

5.5 用药规律

为寻找和探索本病中医用药规律,我们对用药5例以上的27篇报道进行了统计,归纳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600

16

生地。

300~599

6~10

银花、党参、淮山药、连翘、黄芪、丹皮、升麻。

100~299

6~10

茯苓、知母、黄柏、炙甘草、元参、麦冬、当归、黄连、熟地。

2~5

板蓝根、人中黄、野菊花、木通、蒲公英、砂仨、陈皮、大枣、竹叶。

50~99

2~5

白芍、肉桂、川牛膝、大黄、丹参、生姜、五味子、杞子、茵陈、太子参、北沙参、枇把叶、枳壳、柴胡。

从统计表中可知,中医治疗口疮药物,以生地独居首位。生地向为滋阴养血要药,但同时亦具“填骨髓、长肌肉、通血脉”的功效(《本经》)。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生地对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适用于一切口疮之证。其次为党参、银花等药。银花专清上焦之火,可解诸热毒疮,其水浸剂对若干皮肤真菌的抑制作用已得到现代药理证实。党参甘温,为健脾补气要药,对于虚证口疮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此乃宗叶天士所倡“甘温除大热”之法则而设。由于口疮成因复杂,临床以虚实夹杂,寒热互见为多,故治疗时常清补并施,通过双向调节以达到治愈口疮之目的。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600

16

生地。

300~599

6~10

银花、党参、淮山药、连翘、黄芪、丹皮、升麻。

100~299

6~10

茯苓、知母、黄柏、炙甘草、元参、麦冬、当归、黄连、熟地。

2~5

板蓝根、人中黄、野菊花、木通、蒲公英、砂仨、陈皮、大枣、竹叶。

50~99

2~5

白芍、肉桂、川牛膝、大黄、丹参、生姜、五味子、杞子、茵陈、太子参、北沙参、枇把叶、枳壳、柴胡。

从统计表中可知,中医治疗口疮药物,以生地独居首位。生地向为滋阴养血要药,但同时亦具“填骨髓、长肌肉、通血脉”的功效(《本经》)。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生地对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适用于一切口疮之证。其次为党参、银花等药。银花专清上焦之火,可解诸热毒疮,其水浸剂对若干皮肤真菌的抑制作用已得到现代药理证实。党参甘温,为健脾补气要药,对于虚证口疮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此乃宗叶天士所倡“甘温除大热”之法则而设。由于口疮成因复杂,临床以虚实夹杂,寒热互见为多,故治疗时常清补并施,通过双向调节以达到治愈口疮之目的。

为寻找和探索本病中医用药规律,我们对用药5例以上的27篇报道进行了统计,归纳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600

16

生地。

300~599

6~10

银花、党参、淮山药、连翘、黄芪、丹皮、升麻。

100~299

6~10

茯苓、知母、黄柏、炙甘草、元参、麦冬、当归、黄连、熟地。

2~5

板蓝根、人中黄、野菊花、木通、蒲公英、砂仨、陈皮、大枣、竹叶。

50~99

2~5

白芍、肉桂、川牛膝、大黄、丹参、生姜、五味子、杞子、茵陈、太子参、北沙参、枇把叶、枳壳、柴胡。

从统计表中可知,中医治疗口疮药物,以生地独居首位。生地向为滋阴养血要药,但同时亦具“填骨髓、长肌肉、通血脉”的功效(《本经》)。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生地对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适用于一切口疮之证。其次为党参、银花等药。银花专清上焦之火,可解诸热毒疮,其水浸剂对若干皮肤真菌的抑制作用已得到现代药理证实。党参甘温,为健脾补气要药,对于虚证口疮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此乃宗叶天士所倡“甘温除大热”之法则而设。由于口疮成因复杂,临床以虚实夹杂,寒热互见为多,故治疗时常清补并施,通过双向调节以达到治愈口疮之目的。

5.6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承浆、地仓、阿是穴。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舌部口疮加金津、玉液;唇及两颊加迎香。

阿是穴位置:局部溃疡面。

操作:主穴均取,配穴酌加。阿是穴、金津、玉液均为点刺。点刺前先漱口,阿是穴用毫针点刺,小溃疡面只需刺一下,疮面直径大于0.3厘米,点刺2~4下;金津、玉液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 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84例,基本痊愈97例,显效32例,有效22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为82.1%。

②艾灸

取穴:神阙。

操作:用艾绒或加入其他药物(丁香、吴萸等)做成艾条,点燃对准脐部进行熏烤,直到病人感到温热舒适后,将艾条燃端固定在一定的高度(一般距2cm左右),连续灸烤5~10分钟,以局部潮 ˉ红为适度,也可采取雀啄灸。每日1次,孕妇忌灸。

疗效:共治疗104例,灸1~2次痊愈者52例,3次以上痊愈者36例,12例无效,4例未能随访到,总有效率为84.6%。

③刺血

取穴:阿是穴(位置同前)

操作:常规消毒后,根据溃疡面积大小可取3~5处,用三棱针垂直刺入以0.2~0.3厘米深为宜,稍加挤压,以利血液渗出。刺出血量以数滴或0.2~0.3毫升为度。术毕用1%龙胆涂患处,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40例,基本痊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④穴位注射

取穴:三阴交、极泉。

操作:药液用TF制剂(转移因子)2毫升。注射时先用无菌蒸馏水稀释,然后选用5号注射针头2毫升注射器,取双侧三阴交或极泉穴,皮肤消毒后,快速进针,提插捻转,以得酸胀、麻本针感为好,抽无回血后缓慢注射TF,每侧注入1毫升。每周1~2次,4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0例,显效12例,有效7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

⑤耳针

取穴:主穴:口、舌、神门、交感。配穴:肺、心、肝、脾、肾、肾上腺、大肠。

操作:以主穴为主,每次取2~3穴,根据临床病变部位酌加配穴。寻得敏感点后,速刺进针,得气后,再捻转数下,以加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出针后用消毒棉球轻按孔穴1~2分钟,以免出血。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57例,显效33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100%。

(2)单方验方

①灯心草散

组成:灯心草。

用法:将灯心草干品置于生铁平锅内,放在火上烧,直至锅内药物黄焦或黑末燃着为止,然后取出研末,涂敷于患处即可。

疗效:共治疗62例,结果全部治愈。

②大黄煎剂

组成:大黄。

用法:单味大黄加水250毫升,武火煎至200毫升,饭后1次温服,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39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100%。

(3)食疗

①绿豆鸡蛋饮

组成:鸡蛋1个,绿豆适量。

用法:将鸡蛋打入碗中调成糊状,绿豆放人砂锅内(铝锅亦可,忌铁锅),冷水浸泡约10~zo分钟再煮沸,沸后约3~5分钟(陈绿豆可适当延长时间),不宜久煮,此时绿豆尚未熟,取煮沸绿豆水冲入鸡蛋糊内,成为蛋花状饮用,每日早晚各1次。

疗效:用于心脾热盛的口疮患者,有一定效果。脾胃虚寒、滑泄者忌用。

②绿豆羊肉汤

组成:羊肉120克,绿豆30克,生姜5克,大枣10枚。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炖烂服用,每日1次,直至病愈。

疗效:治疗复发性口疮多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5.7 其他措施

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漱口,饮食宜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避免辛辣、燥热、粗硬食物。注意休息,放松情绪。

6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为多因素所致,如可能与α-溶血性L型链球菌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缺铁、锌、叶酸、维生素B12等物质,遗传因素,局部损伤等因素有关。还有人认为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低下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口疮的病变部位虽在口腔,但人体诸经皆会于口,口为脾窍,舌为心苗,肾脉连咽系于舌本,肝脉下颊环唇连舌本等,因此脏腑功能失调,或感受火热之邪,饮食偏嗜,或劳倦过度均可引起本病发生,其病机归纳如下:

心脾伏热 由于外感风热之邪或暴饮暴食,过食甘肥辛辣,煎炒炙赙,嗜酒等损伤脾胃,内蕴化热;或思虑过度,所思不遂,致使心脾伏热,郁久化火,循经上窜,熏蒸于口而致口疮。

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热病,大病后期,真阴乏竭;亦有因本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耗伤真阴,引起肾水不足,难以济火,命门之火失去维系,导致龙火妄动,浮游于上,循经上扰咽喉而人口舌引起病变;或因肝失调达,气郁不畅,日久营阴暗耗,肾阴亏损,以致水不涵木,阴虚火升而致本病。

脾肾阳虚 若素体阳虚或劳倦过度,或因久服苦寒之药,戕伤中土,致元气不足,中阳不振,升降失司,或因房劳不节,或长期被本病所累,“久病不已,穷必及肾”,以致命门火衰,蒸腾无力,或因阴伤目久,阴损及阳,无根之火上浮而致病。

瘀血阻络 这是近年来通过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病机概念。由于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火热熬津灼液,“津血同源”,血被火煎,浓缩于脉,以致成瘀血阻于血道,口舌失于血液濡润而成口疮。

7 病理改变

为非特异性炎症。初期出现严重的血管及炎性反应,形成溃疡后,其表面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下方有少量坏死组织。固有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可水肿、玻璃样变或断裂消失。腺周口疮的病变与以上基本变化相同,但范围大而深,且唾液腺腺泡破坏,腺管扩张,上皮增生。

8 辨证分型

1.心脾伏热 口疮起病较急,数量大小不等,多分布于舌尖及舌腹部,灼痛明显,周围鲜红微肿,口疮表面多黄白分泌物,不进食刺激性食物及饮热水,口渴口臭,心烦失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象滑数。常因酒食燥热,七情刺激而加重诱发。

2.阴虚火旺 口疮数量少,分散,且大小不等,边缘清楚,反复发作,灼热疼痛,疮周红肿稍窄,微隆起,伴口咽干燥,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脾肾阳虚 口疮数目少,色淡而不红,大而深,表面灰白,日久难愈,疼痛时轻时重,服凉药后则加重,劳累后症状尤甚。面色咣白,头晕乏力,腹胀纳少,大便溏薄;或腰酸膝软,四肢不温,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或沉迟。

4.瘀血阻络 口疮数目不多,但发作频繁,且白疮痛处固定不移如锥刺,表面有黄白腐物覆盖,或见肉芽增生,周围粘膜暗红,隆肿。面色黧黑,口唇青紫,女性患者常见经量过多或过少,色紫暗或见血块,小腹疼痛。舌质暗红见瘀斑,脉来细涩。

9 临床表现

该病好发于20~45岁间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3。据有关资料统计,发病率不底于10%。多发生于口腔粘膜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区域,如唇内侧、舌尖、舌缘、舌腹、颊、软腭、前庭沟等处粘膜。

1.轻型口疮  初起病变处敏感或出现针尖样大小或稍大的充血区,短期内即形成直径在2~4mm左右,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浅小溃疡。中心微凹陷,表面覆有一层淡黄色假膜,溃疡周围粘膜充血呈红晕状,其底扪之不硬。溃疡数目一般为2~3个左右。溃疡形成后有较剧烈的烧灼痛,尤以舌尖处明显。在接触有刺激性的食物时更甚。一般无全身症状。

经7~10天左右溃疡可逐渐自愈,不留瘢痕。但经长短不一的间歇期后又可复发。间歇期长者可达10~20年或更长;短者可为此起彼伏,终年不断,病人甚为痛苦(图1)。

图1  轻型口疮

2.疱疹样口疮  亦称口炎型口疮。此型除溃疡小、数目多(可达20~30个)外,余与轻型口疮表现相似。溃疡散在,分布广泛,粘膜充血明显。有剧烈疼痛及伴有头痛、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图2)。

图2  疱疹样口疮

3.腺周口疮  亦称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或巨型口疮,为各型中最严重的一型。溃疡常单个发生,2个或2个以上者少见。好发于唇内侧及口角区粘膜,亦可发生在舌腭弓、软腭等部位。初起时溃疡与轻型口疮相同,但其直径逐渐扩大至1~2cm,并向深层发展至粘膜腺。溃疡为紫红色或暗红色,边缘不规则,呈瓣状隆起,中央凹陷,状似“弹坑”。底不平、微硬、呈小结节状。溃疡周围红晕明显。局部有剧烈疼痛及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病程常在月余以上,长者可达1年。愈合遗留瘢痕,严重者可形成组织缺损或畸形(图3)。

图3  腺周口疮

4. 白塞综合征  亦称眼-口-生殖器叁联征。本病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口腔、皮肤、生殖器及眼部损害为基本临床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还可波及关节、心血管及神经系统。

男性较女性发病多,在口、眼、生殖器处相继或同时出现病损,有的仅在2个部位出现病损。病程可达数年或更长。口腔损害为轻型口疮或疱疹样口疮表现,亦可发生腺周口疮。眼部损害出现较晚,表现为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伴前房积脓、视网膜脉络膜炎等,重者可致失明。生殖器处病变女性在大、小阴唇及阴道,男性在龟头、阴茎或阴囊处出现数目不等的溃疡。皮肤可表现为毛囊炎、结节性红斑、痤疮等,用无菌针头刺入皮肤后的24~48小时内,常出现丘疹或脓疱。这是非特异性皮肤变态反应,有诊断价值。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