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哀

目录

1 拼音

fù āi

2 英文参考

Fùāi SP16[中国针灸学词典]

fùā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1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腹哀
汉语拼音Fuai
罗马拼音Fuai
美国英译名Sorrow Belly
各国代号中国SP16
日本16
法国莫兰特氏RP16
富耶氏RP16
德国MP16
英国Sp16
美国Sp16

腹哀为经穴名(Fùāi SP16)[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1]。别名肠哀、肠屈。腹哀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1]。腹即腹部,哀即伤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种伤痛,故名腹哀[1]。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4 别名

肠哀(《针灸学》(南京))、肠屈[2]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足太阴、阴维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6 特异性

腹哀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之交会穴。

7 穴名解

腹即腹部,哀即伤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种伤痛,故名腹哀[2]

腹,腹腔,也是重复和富有之意,乃肚之总称。哀,悲鸣,哀痛。腹中所裹盛者甚富。脾土为太阴之象,必须珍视爱护,庶乎哀痛不生,而哀痛者亦可止也。《金针梅花诗钞》腹哀条:“腹哀穴在腹无哀。”即指此双重含义。[2]

腹鸣,即肠鸣也。人有哀泣,则气息顿促,且时一太息。又人在哀痛至极时,常曰“柔肠百结”,或曰“令人肠断”,均是因哀及肠,肠动而腹振,皆哀气之所致也。穴当腹部,主治腹痛肠鸣,犹如腹部发由哀鸣的声音,因而名之。[2]

8 所属部位

[3]

9 腹哀穴定位

标准定位:腹哀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4][5]

腹哀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5]

腹哀位于腹部,当脐上3寸,旁开腹正中线3.5寸处[6]

另说腹哀在大横上2寸(《备急千金要方》);大横上3.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横上4寸(《针灸集成》);腹正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腹哀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腹哀穴的位置

腹哀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腹哀穴的位置(肌肉)

腹哀穴的位置(内脏、骨骼)

10 腹哀穴的取法

腹哀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6]

仰卧位,在脐中上3寸,建里(任脉)旁开4寸处取穴。

仰卧位,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下1寸,中线旁开4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量4横指,再水平旁开6横指(锁骨中线上)处即是腹哀穴[8]

11 腹哀穴穴位解剖

腹哀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腹壁浅静脉及皮神经经过。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侧动、静脉经过。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有胆囊底、肝(右侧,一般成人肝下缘不超过肋弓)、胃(左侧)。针若经上列结构后,穿经其深面的腹膜腔,可达左右侧在腹腔内相对器官,可造成内出血(尤其对有出血倾向的人),或胃内容或胆汁随针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该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8]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8肋间神经外侧支和胸腹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动脉[8]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及第八肋间动、静脉[8]

12 腹哀穴的功效与作用

腹哀有理脾胃、通肠腑的作用[8]

腹哀有健脾和胃,理气调肠的作用。

腹哀有理气调胃之功用[8]

《春秋繁露》云:“哀气为太阴而当冬。”哀气主阴,阴气为用多闭结,故其主病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8]

13 腹哀穴主治病证

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8]

腹哀主治脾胃、肠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便秘等[8]

现代又多用腹哀治疗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8]

腹哀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消化不良等[8]

腹哀主治腹痛,便秘,泄泻,消化不良[8]

消化系统疾病:绕脐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便秘,肠出血。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8][8]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直刺1~1.5寸[8][8],局部有酸胀感[8]

14.2 灸法

可灸[8][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5 腹哀穴的配伍

腹哀配梁丘、足三里、中脘,治急性腹痛[8]

腹哀配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治消化不良[8]

16 特效按摩

两掌平放于腹哀穴处,稍加用力后顺时针方向揉动,可辅助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等肝胆疾病引起的疼痛、恶心[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绕脐痛抢心,膝寒,注利,腹哀主之。

《针灸聚英》: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

1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6.
  2.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4.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3.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8.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3.
  8.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