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 | 腹哀 | ||
---|---|---|---|
汉语拼音 | Fuai | ||
罗马拼音 | Fuai | ||
美国英译名 | Sorrow Belly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P16 | |
日本 | 16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RP16 | |
富耶氏 | RP16 | ||
德国 | MP16 | ||
英国 | Sp16 | ||
美国 | Sp16 |
腹哀为经穴名(Fùāi SP16)[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别名肠哀、肠屈。腹哀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腹即腹部,哀即伤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种伤痛,故名腹哀。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7 穴名解
腹即腹部,哀即伤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种伤痛,故名腹哀。
腹,腹腔,也是重复和富有之意,乃肚之总称。哀,悲鸣,哀痛。腹中所裹盛者甚富。脾土为太阴之象,必须珍视爱护,庶乎哀痛不生,而哀痛者亦可止也。《金针梅花诗钞》腹哀条:“腹哀穴在腹无哀。”即指此双重含义。
腹鸣,即肠鸣也。人有哀泣,则气息顿促,且时一太息。又人在哀痛至极时,常曰“柔肠百结”,或曰“令人肠断”,均是因哀及肠,肠动而腹振,皆哀气之所致也。穴当腹部,主治腹痛肠鸣,犹如腹部发由哀鸣的声音,因而名之。
8 所属部位
腹[3]
9 腹哀穴定位
标准定位:腹哀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4][5]。
另说腹哀在大横上2寸(《备急千金要方》);大横上3.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横上4寸(《针灸集成》);腹正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腹哀穴的位置
11 腹哀穴穴位解剖
腹哀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腹壁浅静脉及皮神经经过。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侧动、静脉经过。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有胆囊底、肝(右侧,一般成人肝下缘不超过肋弓)、胃(左侧)。针若经上列结构后,穿经其深面的腹膜腔,可达左右侧在腹腔内相对器官,可造成内出血(尤其对有出血倾向的人),或胃内容或胆汁随针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该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3 腹哀穴主治病证
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腹哀主治脾胃、肠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便秘等。
18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6.
- ^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4.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3.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8.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3.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