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肉

目录

1 拼音

fēn ròu

2 英文参考

Fenrou point

interval between muscl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ángfǔ GB38[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分肉: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

4 人体部位名·分肉

分肉为人体部位名[1]。分肉即肌肉[2]。古时称脂肪(肌肉外层)为白肉,肌肉(肌肉内层)为赤肉,赤白相分之处为分肉[2][2]。或谓肌肉间界限分明之处[2][2]。《黄帝内经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5 经穴别名·分肉

分肉为经穴别名[2]。即阳辅穴[2][2]。《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府俞七十二穴……分肉二穴。”林亿等新校正云:“按《针灸甲乙经》无分肉穴,该处疑是阳辅穴。”《针灸聚英》作阳辅之别名[2]

穴位阳辅
汉语拼音Yangfu
罗马拼音Yangfu
美国英译名Positive Support
各国代号中国GB38
日本38
法国莫兰特氏VB38
富耶氏VB38
德国G38
英国G38
美国GB38

阳辅为经穴名(Yángfǔ GB38)[3][4]。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分肉、绝骨[4][4]。属足少阳胆经[4][4]。阳辅是足少阳胆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4][4][5]。阳为阴之对,外为阳,辅即辅骨,指腓骨,此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前,故名阳辅[5]。阳辅穴主治头、胸胁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偏头痛,口苦,腋肿,瘰疬,胸胁痛,腰痛,膝关节酸痛,足冷,下肢痿痹,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脚气,半身不遂,腋下肿痛,现代又用阳辅穴治疗高血压,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腰腿痛,下肢麻痹,膝关节炎,颈淋巴结炎,扁桃体炎等。

5.1 阳辅穴的别名

绝骨(《针灸聚英》),分肉(《针灸聚英》)。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胆出于窍阴……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

5.3 穴名解

阳为阴之对,外为阳,辅即辅骨,指腓骨,此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前,故名阳辅[5]

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小腿骨……在后者名辅骨,其形细”。在此指如车之有辅。腓骨为胫骨之辅,小腿骨古称辅骨,内侧称内辅,外侧称外辅,外辅骨又单指今之腓骨。本穴傍于辅骨外侧,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凹陷中,《子午流注说难》:“阳辅乃足少阳所行之经穴,阳经属火,胆为阳木,木能生火,火曰炎上,辅助其阳经之上升,穴在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故名阳辅。”[6]

5.4 特异性

阳辅是足少阳胆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6][6][6]

5.5 所属部位

小腿[7]

5.6 阳辅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阳辅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7]

阳辅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处[7]。正坐取穴[7]

阳辅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当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凹陷处[7]

阳白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阳辅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辅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辅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阳辅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5.7 阳辅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卧位,在外踝尖上4寸,微向前,当腓骨前缘处取穴。

阳辅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处[7]。正坐取穴[7]

侧卧或仰卧位,腘横纹至外踝尖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腓骨前缘稍前方取穴[8]

5.8 阳辅穴穴位解剖

阳辅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腱、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浅神经分布。(参看光明穴)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踇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8]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𧿹长伸肌[9]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浅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分布;再深层穿小腿骨间膜,有腓动、静脉干经过[9]

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9]

5.9 阳辅穴的功效与作用

阳辅穴具有清热散风,疏通经络的功效。

阳辅穴有疏肝调气、通经活络的作用[9]

阳辅穴系胆经之经穴,有清肝胆热、疏经活络之功。所治多属寒性之阴证,亦扶阳以抑阴也,如全经上下风痹肿痛,俱可取之。[9]

5.10 阳辅穴主治病证

阳辅穴主治头、胸胁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偏头痛,口苦,腋肿,瘰疬,胸胁痛,腰痛,膝关节酸痛,足冷,下肢痿痹,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脚气,半身不遂,腋下肿痛,现代又用阳辅穴治疗高血压,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腰腿痛,下肢麻痹,膝关节炎,颈淋巴结炎,扁桃体炎等。

阳辅穴主治头、胸胁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9]。如偏头痛、口苦、腋肿、瘰疬、胸胁痛、腰痛、膝关节酸痛、足冷、下肢痿痹等[9]

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瘰疬、胸胁胀痛、脚气、下肢痿痹、半身不遂[9]

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腋下肿痛,下肢痿痹,脚气;瘰疬[9]

现代又多用阳辅穴治疗高血压、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9]

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胸胁痛,腋下肿痛,瘰疬,脚气,腰腿痛,下肢麻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等[9]

1.运动系统疾病:半身不遂,下肢麻痹,膝关节炎,腰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坐骨神经痛;

3.其它:颈淋巴结核,颈淋巴结炎,扁桃体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9]

一般直刺0.5~1.0寸[9][9]

直刺0.8~1寸[9]

5.11.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9]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2 阳辅穴的配伍

阳辅配环跳、阳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外侧痛。

阳辅配风池、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阳辅配丘墟、足临泣,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腋下肿。

阳辅配环跳、阳陵泉、悬钟,治下肢外侧痛[9]

阳辅配风池、太阳、外关、合谷、足临泣,治偏头痛[9]

阳辅配阳陵泉、丘墟、足临泣,治腋下肿痛[9]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酸痛,四肢不举,腋下肿,马刀瘘,喉痹,髀膝胫骨摇,酸痹不仁,阳辅主之。腰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痛,不可以款,欬则筋缩急,诸节痛,上下无常,寒热,阳辅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胸胁痛。

《针灸资生经》:风痹不仁,阳辅、阳关。

《针灸大成》: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浮肿,筋挛。百节酸痛,实无所知。诸节尽痛,痛无常处。腋下肿痿,喉痹,马刀挟瘿,膝胻酸,风痹不仁,厥逆,口苦太息,心胁痛,面尘,头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外至绝骨外踝前痛,善洁面青。

《医宗金鉴》:主治膝胻酸疼,腰间寒冷,肤肿筋挛,百节酸疼,痿痹,偏风不遂等证。

5.14 研究进展

5.14.1 治疗偏头痛

主穴取下风池(位于风池与完骨两穴之中点直下约1横指处,按之有条索状压痛或敏感处)、阳辅。肝火偏盛者,配太冲、丘墟;痰多者,取中脘、丰隆;久痛入络、脉络瘀阻者,配三阴交、膈俞。患者取健侧卧位,用40 mm的毫针刺下风池,向鼻尖方向刺入,进针0.8~1.2寸,得气后平补平泻,并使针感扩散到同侧疼痛部位或放射到前额。直刺阳辅穴1~1.2寸,得气后采用呼吸泻法,使针感循经向上传导。各配穴按常规刺法,均于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一次。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共治疗64例,基本痊愈39例,好转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6%。[9]

5.14.2 治疗急性腰扭伤

针刺双下肢阳辅1~1.5寸,给予强刺激,留针5~10 min,同时嘱患者手扶桌椅等放松腰部做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运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以伤侧为主。拔针后继续活动腰部5~10 min,口服少量的跌打损伤药及外贴跌打膏,第2日仍有腰痛者按上法再针刺1次。共治24例,总有效率为83.3%。[9]

5.14.3 提高痛阈

针刺家兔“丰隆”“阳辅”部位,可使痛阈明显提高,同时,脑内5羟色胺含量显著增加而脑内谷氨酸含量明显下降[9]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8.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1.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0.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8.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