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病名·风水
风水(wind edema[1][2])为病名[3]。为水肿病之一,亦称风瘃。《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和《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将风水列为十水之一[4]。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指风邪外袭,以突发头面部及四肢水肿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由脾肾气虚弱所致。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患。
4.1 风水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风水是指以突发局限性水肿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
《中医药学名词》(2010):风水是指风邪外袭,以突发头面部及四肢水肿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病。
4.2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令人身浮肿,如裹水之状,颈脉动,时咳,按肿上,凹而不起也,骨节疼痛而恶风是也,脉浮大者,名曰风水也。”
4.3 症状及治疗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又:“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医宗金鉴·肿胀总括》注:“上肿曰风,下肿曰水。故风水之证,面与胫足同肿也。”又:“从上肿者,多外感风邪,故宜乎汗;从下肿者,多内生湿邪,故宜乎利水。”
4.4 关于水肿
水肿(edema)为病名[5][6]。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7]。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8]。
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
详见水肿条。
5 经穴别名·风水
穴位 | 水分 | ||
---|---|---|---|
汉语拼音 | Shuifen | ||
罗马拼音 | Shuifen | ||
美国英译名 | Water Dividing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CV9 | |
日本 | 9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C9 | |
富耶氏 | VC9 | ||
德国 | KG9 | ||
英国 | Cv9 | ||
美国 | Co9 |
水分为经穴名[10](shuǐfēnCV9,RN9[11])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守(《千金翼方》)、分水(《太平圣惠方》)、风水(《针灸逢源》)。属任脉。水即水谷,分指分别,此穴在脐上1寸,内应小肠腑,水谷至此分清别浊,故名水分。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肠鸣,泄泻,脱肛,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蛊胀,小便不通,腹泻,反胃,吐食,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胃虚胀,腰脊强急,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等。
5.1 水分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水即水谷,分指分别,此穴在脐上1寸,内应小肠腑,水谷至此分清别浊,故名水分。
水,指水液,水气。分,指分别,分利。本穴位在脐上1寸,当小肠下口,是小肠分泌清浊的分水岭,《针灸聚英》:“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12]
5.4 所属部位
上腹[13]
5.5 水分穴的定位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水分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5.6 水分穴的取法
在脐上1 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下1/8与上7/8的交点处取穴[15]。
5.7 水分穴穴位解剖
水分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壁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5.8 水分穴的功效与作用
水分穴位于脐中上1寸处,饮食入胃至此恰逢水谷分离处,具有通利水道、宣泄水湿之功,故可治疗水湿内停之疾[17]。
水分穴有和中理气、分利水湿之功,水谷至此,清浊已分。故清浊不分、泄利者,收效甚捷。《金针梅花诗钞》:“水分要在能分水,清浊难分水病推。”但刺之勿深,防消水过甚也。《明堂》用灸。《针灸资生经》亦以不针为是。
5.9 水分穴主治病证
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肠鸣,泄泻,脱肛,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蛊胀,小便不通,腹泻,反胃,吐食,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胃虚胀,腰脊强急,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等。
水分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等。
水分穴主治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腹胀,肠鸣,泄泻,脱肛;水肿,小便不利,小儿陷囟,霍乱转筋,腰脊强痛等。
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鸣,肠胃虚胀,反胃,泄泻,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肠炎,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直刺1~2寸。
5.10.2 灸法
可灸。
宜灸。
孕妇慎用。
5.11 水分穴的配伍
水分配天枢、三阴交、足三里,有调和气血,健运脾胃的作用,主治绕脐痛,腹泻,纳呆。
水分配阴交、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活血祛瘀,益气行水的作用,主治鼓胀。
5.12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腹坚如鼓,水肿肠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得息,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壮至百壮止。禁不可针,针水尽即毙。
《针灸大成》:主水病,腹坚肿如鼓,转筋,不嗜食,肠胃虚胀,绕脐痛,冲心,腰脊急强,肠鸣状如雷声,上冲心,鬼击,鼻出血,小儿陷囟。
《针灸聚英》: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
6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5.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
-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2.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0.
- ^ [7]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7-232.
- ^ [8]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8-100.
-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4.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
-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
- ^ [1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1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 ^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9.
- ^ [1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5-376.
- ^ [1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
- ^ [1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