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疝

目录

1 拼音

fēng shàn

2 英文参考

anemogenous hernia

wind-herni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风疝为古病名,指足厥阴肝经逆气所致的疝症[1]。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医学入门·疝气》:“风疝者,非外风也,乃肝木阳脏气动之风。”《儒门事亲》卷二:“《黄帝内经素问》云:厥阴滑为狐疝,少阳滑为肺气疝,太阴滑为脾气疝,阳明滑为心风疝,太阳滑为肾风疝,少阴滑为肝风疝。凡此六疝,虽见于他脉中,皆言风疝者,足厥阴肝经之气也。”治宜荆芥穗新瓦上焙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1]

4 肺风疝·风疝

肺风疝为古病名[2]。《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类经》卷十七:“滑实则君火为邪,故乘于肺,病在气也。”治疗可酌加疏风清热之药[2]

5 脾风疝·风疝

脾风疝为古病名[3]。《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脾风疝,外感之邪也。”张志聪注:“太阴脉滑,则土邪有余,脾风疝者,即㿗肿重坠之属,病在湿也。”

6 肾风疝·风疝

肾风疝为古病名[4]。《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肾风疝,外感之邪也。”

7 肝风疝·风疝

肝风疝为病证名[5]。《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肝风疝,外感之邪也。”《类经》卷十七:“滑实则风热合邪而为肝风疝,病在筋也。”

8 心风疝·风疝

心风疝为古病名[6]。《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类经》卷十七:“滑则燥热生风,热则主于心也,故为心风疝。”

9 狐疝·风疝

狐疝为病证名[7]。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脏》。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7]。俗称小肠气[7]。指有物入阴囊,时上时下的病证[7]。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7]。《儒门事亲》卷二:“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寒气下注,入于㿗中,名曰狐疝,亦属㿗病。”治宜疏肝理气、温经散寒为主[7]。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7]。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7]。若有囊热者,去干姜加山栀仁[7]。若日久气虚,不能提絮,劳累即发,可用升举之法,方如补中益气汤等[7]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2.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48.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31.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1.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8.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