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hidden rashe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urticar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idden rash[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urticar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国家基本药物
序号 |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 药品名称 | 剂型 | 规格 | 单位 | 零售指导价格 | 类别 | 备注 |
65 | 5 | 防风通圣颗粒 | 颗粒剂 | 3g | 袋 | 1.7元 | 中成药部分 | * |
55 | 5 | 防风通圣丸 | 水丸 | 6g | 袋 | 0.65元 | 中成药部分 | * |
56 | 5 | 防风通圣丸 | 水丸 | 12g | 袋 | 1.2元 | 中成药部分 | |
57 | 5 | 防风通圣丸 | 水丸 | 30g | 瓶 | 2.9元 | 中成药部分 | |
58 | 5 | 防风通圣丸 | 水丸 | 36g | 瓶 | 3.4元 | 中成药部分 | |
59 | 5 | 防风通圣丸 | 水丸 | 48g | 瓶 | 4.5元 | 中成药部分 | |
60 | 5 | 防风通圣丸 | 水丸 | 50g | 瓶 | 4.6元 | 中成药部分 | |
61 | 5 | 防风通圣丸 | 水丸 | 60g | 瓶 | 5.5元 | 中成药部分 | |
62 | 5 | 防风通圣丸 | 水丸 | 120g | 瓶 | 10.4元 | 中成药部分 | |
63 | 5 | 防风通圣丸 | 水丸 | 300g | 瓶 | 24.3元 | 中成药部分 | |
64 | 5 | 防风通圣丸 | 浓缩丸 | 200丸 | 瓶 | 7.3元 | 中成药部分 | *△ |
1147 | 183 | 破伤风抗毒素 | 注射剂 | 1万单位(冻干粉) | 瓶(支) | 15.4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1148 | 183 | 破伤风抗毒素 | 注射剂 | 1500单位(冻干粉) | 瓶(支) | 3.6元 |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 |
66 | 6 | 玉屏风颗粒 | 颗粒剂 | 5g | 袋 | 2.1元 | 中成药部分 | * |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4 概述
瘾疹(hidden rashes;urticaria[2])为病名[3]。又称风㾦㿔、㾦㿔,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是指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瘙痒时隐时现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老幼都可罹患,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发生过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办,堆累成片,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蒂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
5 风㾦㿔的病因病机
风㾦㿔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可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而发病。
6 风㾦㿔的诊断
皮肤上突然出现风团,色白或红或正常肤色;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局部出现,或泛发全身,或稀疏散在,或密集成片;发无定时,但以傍晚为多。风团成批出现,时隐时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部分患者一天反复发作多次。自觉剧痒、烧灼或刺痛。部分患者,搔抓后随手起条索状风团;少数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出现气促、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心悸。急性者,发病急来势猛,风团骤然而起,迅速消退,瘙痒随之而止;慢性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病期多在l一2个月以上,甚至更久。
诊断要点:
1、皮疹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淡红色或瓷白色的风团。自觉瘙痒。
2、风团骤然发生并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
3、皮疹发生的部位不定。
4、粘膜也可受累。发生于胃肠道粘膜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生于喉头粘膜者,可有气闷、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
5、慢性者反复发作,可迁延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7 需要与风㾦㿔相鉴别的疾病
7.1 水疥
水疥好发于儿童,多见于春夏秋季,好发部位为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损为纺锤形丘疹,色红,长轴与皮纹平行,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红斑或水疱,瘙痒剧烈。
7.2 猫眼疮
猫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手足背、掌底、四肢伸侧等处,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等,常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典型皮损为猫眼,即虹彩状,色暗红或紫红。
8 风㾦㿔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风邪侵袭人体,可致皮肤出现风团,时隐时现,骤起骤消。而风邪每多挟热邪或寒邪以袭人,内蕴肌表,不得疏泄所致;也有因肠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而发。而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者,则因气虚卫外不固,或因血虚生风,或因冲任不调,或因血瘀等所致。主要的治疗方法祛风,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辨证治疗。
8.1.1 风热袭表
瘾疹·风热袭表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ulting exterior)是指风热袭表,以风团鲜红,灼热瘙痒,可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
8.1.1.1 症状
风团色红,遇热则发作或加重,触之有灼热感,瘙痒剧烈,或见咽干、心烦。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滑数。
8.1.1.2 治法
疏风清热。
8.1.1.3 方药治疗
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5克,荆芥、蝉蜕各9克,牛蒡子、黄芩、浮萍各12克,鱼腥草30克,芦根18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8.1.2 风寒束表
瘾疹·风寒束表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wind-cold fettering exterior)是指风寒束表,以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舌苔白,脉浮紧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
8.1.2.1 症状
风团色白(瓷白色),遇冷或风吹则发作或加重,得暖可缓解。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8.1.2.2 治法
祛风散寒。
8.1.2.3 方药治疗
主方:荆防败毒散(虞搏《医学正传》)加减处方:防风12克,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当归各9克,茯苓15克,川芎、麻黄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8.1.3 胃肠湿热
瘾疹·胃肠湿热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是指胃肠湿热,蕴于肌肤,以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的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
8.1.3.1 症状
皮肤出现风团,伴有脘腹胀痛,纳呆,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8.1.3.2 治法
8.1.3.3 方药治疗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合升降散(杨璿《伤寒温疫条辨》)加减处方:绵茵陈15克,大黄12克(后下),山栀子、防风各12克,僵蚕、蝉蜕各9克,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大便泄泻者,去大黄,可加春砂仁6克(后下)。脘腹胀痛或恶心呕吐者,加枳壳12克、厚朴9克(后下)。
2、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8.1.4 卫表不固
瘾疹·卫表不固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unconsolidation of defensive exterior)是指卫表不固,以风团较小,少数呈大片状,平素多汗,易感冒,每于汗出或风、冷刺激后发疹,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
8.1.4.1 症状
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平素多汗,稍劳则汗出,风团发作时每觉凛凛恶寒,微微自汗。舌质淡,舌体胖嫩,脉沉细。
8.1.4.2 治法
固卫和营祛风。
8.1.4.3 方药治疗
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加减处方:黄芪25克,炒白术、防风各12克,桂枝、白芍、赤芍各9克,生姜3片,大枣8枚,煅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8.1.5 气血两虚
瘾疹·气血两虚证(hidden rash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病程日久,气血两虚,以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则发作加剧,神疲乏力,舌质淡,舌苔白,脉濡细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
8.1.5.1 症状
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伴有头晕,神疲乏力,纳呆,夜寐不宁。舌质淡,苔薄或少苔,脉细弱或濡细。
8.1.5.2 治法
养血祛风。
8.1.5.3 方药治疗
1、主方:四物消风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生地黄18克,防风、赤芍、白藓皮、柴胡各12克,当归,荆芥、蝉蜕各9克,川芎6克,何首乌、白蒺藜各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服,每日1剂。
2、单方验方:千斤首乌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处方:千斤拔30克,何首乌15克,乌豆衣12克,当归、蝉蜕、苦参,白藓皮各9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8.1.6 气滞血瘀
瘾疹·气滞血瘀证(hidden rash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风团色泽暗红或紫红,病变多在腰和表带压迫等部位,伴面色晦暗,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饮,妇女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色紫红或有血块,舌质紫暗,苔少,脉细涩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
8.1.6.1 冲任不调
8.1.6.1.1 症状
见于女性患者。风团的发生有周期性,常在月经前数日开始出现风团,往往随着月经的干净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经来潮时又发作;多伴月经不调,或经来腹痛。舌质黯红,苔薄,脉弦。
8.1.6.1.2 治法
调摄冲任。
8.1.6.1.3 方药治疗
主方:二仙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合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仙茅、仙灵脾(淫羊藿)、知母、黄柏、川芎各9克,当归15克,巴戟天、赤芍,菟丝子、香附各12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兼血瘀者(可见经来量少,色紫黑而有块,或舌有瘀斑),酌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15克、桃仁、红花各9克,或合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各9克)。
8.1.6.2 血瘀型
8.1.6.2.1 症状
风团反复发作,缠绵日久,疹色黯红,或风团主要见于腰围、表带等受压部位,伴有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舌质黯红或紫、或舌尖边有瘀斑,脉细涩。
8.1.6.2.2 治法
8.1.6.2.3 方药治疗
主方:通经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地龙干、赤芍、柴胡、防风各12克,桃仁、红花、蝉蜕、皂角刺各9克,穿山甲12克(先煎),丹参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如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克。兼风寒者,加桂枝9克,麻黄6克。外治法风团泛发全身者,用中草药煎水外洗,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常用中草药:豨莶草、白藓皮、地肤子、白蒺藜、苍耳子、苦参、紫苏叶、土荆芥、如意花、毛麝香、大叶桉叶、苦楝树叶、飞扬草、黑面神等,选5~6味各30克;也可用皮肤外洗一方。
8.2 针灸治疗
8.2.1 体针
风团发于上半身者,取穴曲池、合谷、内关、手叁里、尺泽;下半身者取穴血海、足叁里、叁阴交、阴陵泉;发于全身还应选配风市、风池、大椎、百会、大肠俞、委中等。每次选取2~6个穴位,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