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草

目录

1 拼音

fēi yáng cǎo

2 英文参考

feiyangcao[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uphorbia hirt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中医大辞典》·飞扬草

飞扬草为中药名,出自《广东中药》[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3.1 别名

大飞扬草、大乳汁草、节节花、奶母草[1]

3.2 来源及产地

大戟科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的全草。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1]

3.3 性味

微苦、酸,凉[1]

3.4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通乳[1]

1.治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支气管炎,血淋,产后缺乳。煎服:15~30g。[1]

2.治疗疮痈肿,捣烂外敷;皮炎,湿疹,皮肤瘙痒,脓疱疮,脚癣,煎水洗。[1]

3.5 化学成分

全草含巨大戟萜醇乙酸酯(Ingenol acetate)、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槲皮素、鼠李素-3-鼠李糖苷、蒲公英赛醇、无羁萜及β-香树脂醇等。地上部分含飞扬草鞣质等。花含并没食子酸。[1]

3.6 药理作用

本品对雌豚鼠可使乳腺加快发育及泌乳。本品可解热、镇痛、抗炎,还可止泻。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还有利尿和缓泻作用。[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飞扬草

4.1 拼音名

Fēi Yánɡ Cǎo

4.2 别名

大飞扬、大乳汁草、节节花

4.3 来源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4.4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全体有乳汁。茎基部膝曲状向上斜升,被粗毛,不分枝或下部稍有分枝。单叶对生,具短柄。夏季开淡绿色或紫色小花,杯状聚伞花序多数排成紧密的腋生头状花序。朔果卵状三棱形,被贴伏的短柔毛。

4.5 性味

微苦、微酸,凉。

4.6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肠道滴虫,消化不良,支气管炎,肾盂肾炎;外用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

4.7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4.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飞扬草药典标准

5.1 品名

飞扬草

Feiyangcao

EUPHORBIAE HIRTAE HERBA

5.2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I。.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

5.3 性状

本品茎呈近圆柱形,长15~50cm,直径l~3mm。表面黄褐色或浅棕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窒;地上部分被长粗毛。叶对生,皱缩,展平后叶片椭圆状卵形或略近菱形,长l~4cm,宽0.5~1.3cm;绿褐色,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锯齿,有3条较明显的叶脉。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腋生。蒴果卵状三棱形。气微,味淡、微涩。

5.4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色。叶上表皮细胞[2]表面观为多角形或类长方形,垂周壁较平直,气孔多为不等式。叶下表皮细胞[3]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多为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2~6(8)细胞,顶端2个细胞特别长,基部细胞宽;表面具疣状突起,有的非腺毛缢缩。花粉粒类球形,表面光滑,直径约15μm。茎表皮细胞多角形,有的含黄色或黄棕色物。导管为螺纹导管、梯纹导管或网纹导管。

(2)取本品粗粉lg,加水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40ml,3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飞扬草对照药材l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槲皮苷对照鼎、没食子酸对照品,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平酸(6: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5.5 检查

5.5.1 杂质

不得过3.5%(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A)。

5.5.2 水分

不得过13.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H第一法)。

5.5.3 总灰分

不得过9.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K)。

5.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2.0%。

5.7 飞扬草饮片

5.7.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5.7.2 性味与归经

辛、酸,凉;有小毒。归肺、膀胱、大肠经。

5.7.3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止痒,通乳。用于肺痈,乳痈,疔疮肿毒,牙疳,痢疾,泄泻,热淋,血尿,湿疹,脚癣,皮肤瘙痒,产后少乳。

5.7.4 用法与用量

6~9g。外用适量,煎水洗。

5.7.5 注意

孕妇慎用。

5.7.6 贮藏

置干燥处。

5.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8.
  2. ^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3. ^ [3] 国家药典委员会.关于勘误《中国药典》2010年版有关内容的通知(国药典综发〔2010〕246号).2010-09-2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