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

目录

1 拼音

fēi jiǔ jīng xìng zhī fáng gān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4 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

5 疾病概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蓄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多无任何症状,常规体检时发现,可有轻度肝功异常。

6 疾病描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蓄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

7 症状体征

多无任何症状,常规体检时发现,可有轻度肝功异常。

8 疾病病因

肥胖,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单独或共同构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易感因素。

9 病理生理

未明。

10 诊断检查

肝组织学有典型表现、有影像学诊断依据。排除其他原因。

1.血清酶学检查

(1)ALT、AST:一般为轻度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3 倍。非酒精性脂肪肝时则ALT/AST>1。ALT>130U,提示肝小叶脂肪浸润明显,ALT 持续增高提示有脂肪性肉芽肿。

(2)γ-GT、ALP: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γ-GT 可以升高。

(3)GST:可反映应激性肝损伤,较ALT 更敏感。

(4)谷氨酸脱氢酶(GDH)、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DCT)。GDH 为线粒体酶,主要在肝腺泡Ⅲ带富有活性,DCT 为尿素合成酶,参与转甲基反应。脂肪肝时两酶都升高。

(5)胆碱酯酶(CHE)、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80%脂肪肝血清CHE

和LCAH 升高。CHE 对鉴别肥胖性脂肪肝有一定意义。

2.血浆蛋白变化

(1)β球蛋白,α1、α2、β脂蛋白多升高。

(2)白蛋白多正常。

(3)肥胖性脂肪肝时,LDL-C 升高,HDL-C 显着降低,Apo B,Apo E,Apo CⅡ和Ⅲ升高。

3.血浆脂类 TG、FA、胆固醇、磷脂常升高,其中胆固醇升高显着,常>

13mmol/L。

4.色素排泄试验 BSP、ICG 排泄减少。在肥胖性脂肪肝时,因为脂肪贮积多在肝腺泡Ⅲ带,而色素处理也在此部位。肝脏脂肪贮积影响了肝细胞排泄色素的功能。排泄减少的程度与肝脏脂肪浸润程度有关。

5.胆红素 严重脂肪肝时可有血胆红素升高,轻中度脂肪肝胆红素多正常。

6.凝血酶原时间(PT)

7.血胰岛素水平呈高反应延迟型,糖耐量曲线高峰上升,下降延迟。

8.血尿素氮、尿酸偶见升高。

11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患者肝内脂肪变性呈弥漫性分布,常需与病毒性肝炎等鉴别。病毒性肝炎患者除具有乏力、纳差、发热、恶心、呕吐、黄疸、尿黄等表现外,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2.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肝囊肿 局限性脂肪肝改变需与它们相鉴别。肝癌,尤其是小细胞肝癌和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癌,很难与局限性脂肪肝鉴别。通常情况下小细胞肝癌多呈衰减,常有包膜影和门静脉侵犯。转移性肝癌多为超声增强,常见多结节,无门脉系统侵犯,CT 显示肝癌多呈边界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加注造影剂后扫描组织对比增强。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肿瘤血管或血管瘤。肝动脉造影虽然在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癌时存在困难,但对于排除肝脓肿、肝囊肿等仍有一定价值。B 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是确诊各种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12 治疗方案

脂肪肝不仅是一个可逆性疾病,而且也是全身性疾病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表现,如能早期发现,针对病因及时综合治疗,肝内病变在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以前仍可得到逆转。脂肪肝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

(1)去除病因和诱发因素,积极控制原发病。

(2)调整饮食方案,纠正营养失衡。

(3)坚持必要的锻炼以维持理想的体重。

(4)维持相对正常的血脂、血糖水平。

(5)自我保健意识的教育以纠正不良行为。

(6)必要时适当辅以保肝、祛脂、抗肝纤维化类药物,促进肝内脂质排泄,防止肝细胞坏死、炎症及纤维化。

目前尚无明确有效治疗脂肪肝的药物,可以针对病因治疗,如减肥,治疗原发病,适当锻炼。药物治疗效果不肯定。

13 并发症

1.由于维生素缺乏可伴有贫血、舌炎、外周神经炎以及神经系统症状。

2.肝脏肿大常见,表现为轻度至高度肿大,但有时亦可见到重度脂肪肝在临床上无肝大。

3.重症脂肪肝患者可以有腹水和下肢水肿,其他还可有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阳痿,女子有闭经、不孕等。

14 预后及预防

本病的发生,主要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所致,因此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建立合理、平衡的饮食结构和规律性的饮食方式,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积极治疗原发病。

15 流行病学

急性脂肪肝非常少见,普通人群患病率一般低于10/10 万,但其分布国家和地区广泛。1984 年美国产妇妊娠急性脂肪肝发病率1/13328,怀孕双胞胎、初产妇以及后代为男性者发病率相对较高,病因不明,部分病例可能与静滴大剂量四环素有关。1973 年美国报道Reye 综合征2900例,其中800 例死亡,并且98%患者年龄小于20 岁,当时推测其发病率为2.8%~4.7%。流感病毒、水痘病毒感染和(或)服用阿司匹林以及宿主的易感性可能与其发病有关。近来随着对其发病危险因素的控制,Reye 综合征发病率明显下降,1980~1997 年新发Reye综合征1207 例。我国仅有妊娠急性脂肪肝、Reye 综合征以及四氯化碳中毒性脂肪肝的零星报道。通常流行病学所调查的脂肪肝为慢性脂肪肝。在西欧、日本和美国,B 超普查显示普通成人脂肪肝检出率高达25%,脂肪肝现已成为健康体检人群血清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嗜酒和肥胖与脂肪肝的高发密切相关,地理分布和尸体解剖学显示,肝硬化的流行率在肥胖的嗜酒者中最高,提示长期饮酒和肥胖对脂肪肝的发病有协同作用。目前脂肪肝的起病渐趋低龄化,日本儿童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2.6%。

16 特别提示

建立合理、平衡的饮食结构和规律性的饮食方式,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积极治疗原发病。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