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

目录

1 拼音

fā yù xìng yùn dòng xié tiáo zhàng ài

2 英文参考

developmental motor coordinationdisorder[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

3 概述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motor coordinationdisorder),又称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disorder,DCD),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是大运动、精细运动技能的获得明显落后,协调运动技能出现障碍,表现为动作笨拙、动作迟缓或动作不准确,协调运动技能明显低于实际年龄和智力水平预期的水平[1]。虽然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正常,但由于动作笨拙、身体平衡及协调能力不足、书写技能差,通常会影响儿童的学业成就,而且可能持续到成年[1]

发育性协调障碍很常见,国外报道学龄期儿童中患病率为 5%~6%,我国儿童中患病率为 5%~9%。发育性协调障碍如果在早期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其对运动或非运动技能的影响及继发的各种心理行为异常通常不会随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1]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孕期不良因素如缺氧等有关,也可能与出生后早期不能为婴幼儿提供合理的营养有关。一项针对丹麦儿童的大型队列研究探索了其他风险因素,研究表明,男性、超早期早产、15 个月或更晚才能独立行走与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发生相关。另有研究表明,低出生体重也是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危险因素。[1]

5 临床特征

发育性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细和大运动能力发育受损,因此可产生一系列有碍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异常表现,如大运动能力差、运动不协调、动作笨拙、身体意识和姿势稳定性差等,故患儿常常不愿意运动。运动少则可能导致儿童肥胖和抵抗力低下等问题;精细运动较差、执笔怪异、读写困难等,可导致患儿学业成绩差,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阻碍儿童的身心发育。在得不到及时干预时,发育性协调障碍可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年幼儿童和大龄儿童的表现常有一些区别。年幼儿童常表现为运动发育里程碑迟缓,例如坐立、爬行和走路晚于同龄儿童;动作不协调;平衡感和节奏感差,很容易绊倒;爬楼梯、骑脚踏车或玩球困难;拉拉链或扣纽扣困难;无法完成拼图游戏或沿线裁剪;难以按计划完成任务。大龄儿童常表现为书写困难;手眼协调能力差,包括玩球的技巧;本体感觉差;使用餐具困难;与同龄人相比,他们在掌握某项技能时速度慢且显得笨拙、精准度差,进行体育活动时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1]

6 临床评估

如果怀疑患者存在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可能,建议对患者进行以下评估[1]

1.完整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

2.精神状况检查

3.心理及发育水平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发育情况、运动能力、智力、自我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

4.实验室检查

重点除外遗传代谢性疾病、维生素 B12及叶酸缺乏、贫血等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疾病。

5.脑影像学检查

推荐 MRI 检查以除外其他脑器质性病变。

7 诊断

ICD-11 中强调如下诊断要点: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特征在于获得粗大和精细运动技能的显著延迟以及表现为动作笨拙、缓慢或不准确的协调运动技能执行损害;协调运动技能显著低于个体实际年龄和智力功能预期的水平;在发育期间发生协调运动技能困难,并且通常从儿童早期就明显;协调运动技能困难导致功能上的显著和持久的限制(例如在日常生活、学校工作以及职业和休闲活动中)。[1]

8 鉴别诊断

应进行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以除外肌肉骨骼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等导致的运动障碍或运动不协调[1]

9 治疗

9.1 治疗原则

目前认为只要运动方面存在的障碍影响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交,无论是确诊发育性协调障碍还是疑似为发育性协调障碍都应开始积极的干预,尤其是对于年龄<5 岁、虽未达到发育性协调障碍诊断标准但表现出明显运动障碍的儿童[1]

9.2 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

①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包括感觉统合训练、运动感觉训练和知觉运动疗法。

②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包括特定任务干预、以认知为导向的日常作业训练和神经运动任务训练。

尽管研究发现以认知为导向的日常作业训练使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获益良多,但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该方法要求儿童具备足够的认知水平来自己设定目标,并有足够的语言能力与治疗师进行沟通和互动,所以对低龄儿童或智力低下的儿童不可行。[1]

10 疾病管理

临床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发育性协调障碍可以改善患儿运动障碍表现。同时,临床医生需要了解运动障碍以外伴随的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心理问题、社会交往能力、注意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兼顾患儿各方面的需要。治疗中应强调让患儿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患儿的运动计划和运动执行能力,促进自我认同,保护儿童自尊心并提高社会参与性。[1]

11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Z].2020-11-2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