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属

目录

1 拼音

fàng xiàn jūn shǔ

2 注解

放线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多数不致病。分为不含分枝菌酸的放线菌属和含分枝菌酸的诺卡菌属等两大类。

放线菌是引起人放线菌病的病原菌,包括衣氏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粘液放线菌、龋齿放线菌及丙酸蛛网菌等5种。其中衣氏放线菌最为多见。

3 临床意义

放线菌属于正常菌群。在机体抵抗力减弱、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外伤时引起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继发感染则大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并常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排出黄色硫磺样颗粒,此即为放线菌病。最为常见的是面颈部感染,约占患者的60%。

4 微生物特性

4.1 形态结构

放线菌以裂殖方式繁殖,常形成分枝状无隔营养菌丝,但不形成空中菌丝,有时断裂成短杆状或球状,G+无芽胞、荚膜和鞭毛。

在脓汁标本中可见到分枝缠绕的小菌落,即硫磺样颗粒。制成压片或组织切片,镜下观察发现颗粒呈菊花状,由中央和周围两部分构成,中央为G+的丝状体,周围为粗大的G-棒状体,呈放线状排列。

4.2 培养特性

培养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初次分离加5%C02可促进其生长。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或淡黄色粗糙而不规则不溶血的菌落,在牛心脑浸液琼脂培养基上,经 37℃厌氧培养18~24h的微菌落有助于鉴定放线菌。显微镜观察可见菌落由长度不等的蛛网状菌丝所构成,称蛛网状菌落。

5 生化反应

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衣氏放线菌分解葡萄糖、木糖、棉子糖、甘露糖和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水解淀粉。能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80%阳性)。

6 微生物学检验

6.1 标本采集

患者局部病灶、窦腔、瘘管的脓汁,痰液或活检组织。首先在标本中仔细寻找有无“硫磺颗粒” 观察鉴定。

6.2 分离培养

将标本(硫磺样颗粒)以无菌操作捣碎,接种于葡萄糖肉汤,在含5 %CO2 37℃的厌氧培养18~24h观察菌落,生化反应鉴定。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