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菜

目录

1 拼音

fā cài

2 江蓠科植物江蓠的藻体·《中医大辞典》·发菜

发菜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海洋生物》,为《本草纲目》记载的龙须菜之别名[1]

2.1 别名

竹筒菜、发菜[2]

龙须菜、海菜、线菜、江蓠、牛毛、仙菜、地毛、头发菜、毛毛菜

2.2 来源及产地

江蓠科植物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 (Huds.) Papenf.的藻体[2]。分布我国沿海各地[2]

2.3 性味

甘、咸,寒[2]

2.4 功能主治

功在除热,软坚,利尿[2]。主治瘿瘤结气,小便不利[2]

2.5 用法用量

煎服:9~15g;亦可用醋浸食[2]

2.6 化学成分

本品含藻红蛋白、胆甾醇、花生四烯酸等[2]

3 念珠藻科植物发菜的藻体·《中华本草》·发菜

3.1 拼音名

Fā Cài

3.2 来源

药材基源:为念珠藻科植物发菜的藻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ostoc flagelliforme Born.et Flah.[Nematonostoc flagelliforme(Born.et Flah.)Flenk]

采收和储藏:深秋、初冬及早春的早晨或阴天采收,风干备用。

3.3 原形态

植物体在潮湿环境下,被胶质鞘包围呈不规则块片状,直径3-5cm不等,往往各群体连成片状,直径可达30cm,体内的藻细胞圆形,直径4-5μm,蓝绿色。异形细胞大,圆形,透明,直径8-14μm,藻胞营养的无性态普遍,故极易找到胞中有多个小细胞组成的分裂群体,母细胞破裂后,又形成新的单列长链,孕于共同的胶鞘中。

3.4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干旱草原地带或潮湿草地。干后呈黑色的发状交织。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3.5 性状

性状鉴别 藻体成丛,直径为3-5cm,伸长处鞭状,黑色,由藻丝交织而成。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藻丝外胶质鞘明显,分层,边缘为黄褐色,细胞呈短桶形,宽4-5μm;异形胞近球形,宽5-6μm;孢子数目不定。

3.6 化学成份

含β-胡萝卜(β-carotene),海胆烯酮(echinenone),蓝溪藻叶黄素(myxoxanthophyll),鸡油菌黄质(canthaxanthin),叶绿素(chlorophyll)A,藻青素(phycocyanin),别藻青素(allophycocyanin),氨基酸(amino acid)及微量元素锰、铜、钴等。

3.7 功能主治

补血;利尿降压;化痰止咳。主妇女血虚;高血压病;咳嗽痰多

3.8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0-60g;或适量,作食品。

3.9 附方

因其藻体脱水干燥后,呈发状交织,故名。

4 食用价值

发菜为藻类植物门植物发菜的藻体。发菜贴在于荒漠植物的下面,因其形如乱发,颜色乌黑,得名“发菜”,也被人称之为“地毛”。是一种极名贵的食物,素有“戈壁之珍”美誉。因发菜是藻类的一种,藻体细长,黑绿色,呈毛发状,由多数单细胞个体连成长串,埋没在胶状物质中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我国宁夏、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溪流中。市场上见到的为它的干制品。因发菜跟“发财”谐音,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特别喜欢它,不惜以重金购买馈赠亲朋或制作佳肴。

4.1 发菜的营养价值

1. 发菜富含蛋白质和钙、铁等,均高于猪、牛、羊肉及蛋类;

2. 所含蛋白质较丰富、比鸡肉、猪肉高,还含糖类、钙、铁、碘、藻胶、藻红元等营养成分,脂肪含量极少,故有山珍“瘦物”之称;

3. 发菜具有清热消滞、软坚化痰、消肠止痢等功效;

4. 发菜还具有调节神经的作用,并可作为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动脉硬化、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辅助食疗的理想食物。

4.2 发菜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

1. 适宜于肺热咳嗽、内热痰结中包括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痈且咳叶黄脓痰、腥臭痰以及高血压、肥胖症和佝偻病等患者食用;

2. 对妇女月经不调、营养不良、手术后病人和外伤患者愈合阶段的病人也十分相宜。

4.3 发菜的食疗功效

发菜性味甘、寒,无毒。入肝、肾、膀胱经。具有清热消滞、软坚化痰、理肠除垢、解毒滋补、通便利尿、化湿去腻、散结和降血压的功效。据中医书籍中介绍,发菜对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脚气病、鼻出血、缺铁性贫血、高血压和妇科病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4.4 发菜的食用建议

1. 在食用前,应先用温水浸泡2小时左右,去杂质,洗净后轻轻揉擦,使其松散,再用清水漂洗,然后烹调;

2. 作菜肴脆滑细嫩,细嚼有声,别有风味,清香宜人,多与鲍鱼、干贝、虾仁、鸡鸭;鱼丸等烧汤;

3. 炒烩,如与虾米,鸡蛋同炒;或切成小块作为冷盘;或掺入肉糜内做丸子;或用油皮卷上发菜,挂糊后放入锅内油炸成发菜卷;

4. 与冬菇、熟笋及绿叶菜等菜烧入素席等等;

5. 发菜也多用于制作花色菜的辅助材料。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