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窍

目录

1 拼音

ěr qiào

2 注解

耳窍指耳[1]。耳为五官之一[2][3][4]。是位于头部两侧对称的听觉器官[4][4]。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和调[4],所谓“肾开窍于耳”[4]。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也和心、脾、肝等脏有关[4][4]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4]。足太阳经,支者“至耳上角”;足阳明经,“循颊车,上耳前”;足少阳经“下耳后”,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经“入耳中”;手少阳经,“系耳后,出耳上角”,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4]。手厥阴经别,“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手阳明别络,“入耳合于宗脉”;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见《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4]。足太阳之筋,“上结于完骨”,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足阳明之筋,支者“结于耳前”;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4]

耳与脏腑经络均有密切的联系,故耳廓有全身脏器及肢体的反应点(耳穴),通过耳穴能诊治多种疾病,并能进行针麻[4]。《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中藏经》)[4]。《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故“耳者,肾之官也。”(《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篇》)[4]。此外《医贯》卷五:“…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或日: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尔。”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9.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