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痰火郁结证

目录

1 拼音

ěr lóng ·tán huǒ yù jié zhèng

2 英文参考

deafness with phlegm-fire stagnation patter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聋·痰火郁结证(deafness with phlegm-fire stagnation pattern)是指痰火郁结,以耳聋耳鸣,耳中胀闷,头重头昏,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耳聋证候[1]

4 耳聋·痰火郁结证的症状

耳聋·痰火郁结证患者两耳蝉鸣不息,或“呼、呼”作响,时轻时重,有时闭塞憋气,听音不清,头昏沉重,或见头晕目眩、胸中烦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胁痛、喜得太息、耳下胀痛、二便不畅。舌红,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滑。[2][3][4][4]

5 证候分析

素有痰火郁结,壅阻清窍,故耳鸣如潮,时轻时重,甚则气闭失聪[4]

痰火上冒于头,故头重头昏[4]

痰浊中阻,气机不运则胸闷、痰多、喉中不爽、喜得太息[4]。影响健运则口苦、二便不畅[4]

痰火郁结,气机不利,故胸脘满闷[4]

痰火上涌,故呕吐痰涎[4]

痰火壅阻,肝胆经络不畅故耳下胀痛[4]

二便不畅乃痰湿阻滞脾胃,热伤胃津之证[4]

火重于痰则口苦,痰重于火则口淡[4]

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火之证[4][4]

6 耳聋·痰火郁结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耳聋·痰火郁结证治宜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耳聋·痰火郁结证治宜清降痰火[4]

6.1.2 方一

[4][4]

可用温胆汤[备注]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半夏、橘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茯苓加减治疗:方中用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淡渗利湿;竹茹、枳壳清胃降浊。痰多加胆星、海浮石化痰;郁结甚加浙贝母、天花粉清化;失眠加远志、龙骨;膈上烦热加桔梗、山栀、豆豉。热甚加黄芩、黄连泻火;如痰多胸闷大便不畅,可用礞石滚痰丸[备注]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青礞石、沉香、大黄、黄芩、朴硝以降火逐痰。

痰火郁结所引起耳鸣、耳聋,多属实证。若因恼怒转加,可选用柴胡、青皮、连翘、郁金或柴胡疏肝散[备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药、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以疏肝解郁,效果更佳。

至于湿痰中阻,清阳不振,浊气上壅所致耳鸣、耳聋,与此迥别。治应健脾升阳,详见“清气不升”型。

6.1.3 方二

主方:清气化痰丸(吴昆《医方考》)

加减处方:陈皮6克,北杏仁12克,枳实12克,黄芩12克,瓜蒌仁12克,茯苓15克,胆南星15克,制半夏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痰多黄稠者,加天竹黄12克。热甚者,加黄连15克。

6.1.4 方三

加味二陈汤:二陈汤是治湿痰之主方,益以黄芩、黄连、枳实之类是取其清热之功,加入杏仁、瓜蒌仁、胆南星之属,则除痰之力更强[4]

6.1.5 方四

《柳宝诒医案》卷五:病后渐觉耳聋,舌强甚至两窍俱窒。据述服补药而渐重,此由痰气阻窒清窍,病久恐难得愈。姑与泄痰宣窍法。苍耳予、白芥子、远志炭、橘红、干菖蒲、陈胆星、黑山栀、归身片、川贝、广郁金、茯苓、刺蒺藜、姜竹茹。

6.1.6 中成药

(1)礞石滚痰丸,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2)复方蛇胆川贝末,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

6.2 针灸治疗

取翳风、听宫、侠溪、中渚等穴为主[5]。痰热郁结配丰隆、劳宫[5]

6.3 气功疗法

(1)凡属痰火内盛,阻滞清窍致聋鸣者,可用下述方法气功治疗:

①伸足坐定,以两手拒地,用力撑起上身,低头躬身,同时用力扳起脚夹3次,咽津而降至幽阴,二十四度后,再行静功,意存肚脐,运尾阎气八九度后,人静。

②意存痰火阻滞处,次用意推开大肠九曲,向肛门散去,以顺其气;次以手按于两乳下按揉数次,定神养气,然后着意将胸前痰火剥开向两侧分散,复想上焦气降下焦,则脯自通,而痰火自化。(2)“鸣天鼓”:将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互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对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宏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24次,再右24次,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每天可以多次施行。(3)凡精神抑郁,情绪不安,胁肋胀痛者,可选用:

①以手中指压于耳窍上,突然一放,随压随放多次,或以手掌轻轻捂住整个耳部,加以摇动,以引其气。

②于每日丑寅时正坐定,将两手臂向两侧尽量伸直,然后将头向左右各挽动42次,吐浊纳清,叩齿咽津。(4)凡属年老体衰,气血虚损者,可行“导引法”。方法: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可作15分钟。

7 关于耳聋

耳聋(deafness)为病证名[6]。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指以听觉障碍,轻者听而不真,重者不闻外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6]。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外伤、老年等皆可致耳聋[6]。耳聋是耳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也像耳鸣一样,可以作为许多疾病的并发症,也有单独发作者。

《左传》:“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释名》解释为:“聋,笼也。如在蒙茏之内,听不察也。”

症状名耳聋是指不同程度听力减退的表现[6]

耳聋现常分为风邪外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气滞血瘀证、肾精亏虚证、气血两虚证等证型。

详见耳聋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0-26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0.
  4. ^ [4]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5-29.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8.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