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陷者中

目录

1 拼音

ěr hòu xiàn zhě zhōng

2 概述

耳后陷者中为经穴别名,即翳风[1]。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

穴位翳风
汉语拼音Yifeng
罗马拼音Yifeng
美国英译名Shielding Wind
各国代号中国TE17
日本17
法国莫兰特氏TR17
富耶氏TR17
德国3E17
英国T17
美国TB17

翳风为经穴名[2](yìfēng[3]TE17)。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3]。翳风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3][4]。翳即遮蔽,风即风邪,此穴当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故名翳风[4]。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

3 翳风穴的别名

耳后陷者中(《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

5 穴名解

翳即遮蔽,风即风邪,此穴当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故名翳风[4]

翳,指华盖,有遮蔽、掩覆之义,翳指大鸡毛扇也,状如耳形。风,为六淫之一。此穴在乳突之前下方凹陷,耳垂后面凹陷处,当衣领上缘,其形如遮蔽风邪之屏翳,穴近是处,故名翳风。[5]

6 特异性

翳风穴为交会穴之一,是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会(《针灸甲乙经》)。

7 所属部位

[6]

8 耳后陷者的定位

标准定位: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6]

翳风穴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6]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颞骨乳突与颌角之间凹陷处[6]

翳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翳风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9 耳后陷者的取法

翳风穴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6]

取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正坐或侧伏,耳垂下缘,当胸锁乳突肌与下颌角之间凹陷中取穴[7]

翳风穴的取法[7]

10 耳后陷者穴位解剖

翳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分布着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7]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大神经、面神经耳支和耳后静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干经过,并有舌咽神经腮腺支、耳后动脉和翼静脉丛分布[8]

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处;并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通过[8]

11 耳后陷者的功效与作用

翳风穴有聪耳明目,疏风通络作用[8]

翳风穴具有聪耳通窍,散内泄热的功效。

翳风穴是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两条经脉的循行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翳风穴又位于耳后,故为治疗耳病的要穴。《百症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翳者,蔽也。[8]

翳风穴善祛风邪,故名翳风,善治口眼㖞斜、牙关禁闭等风疾[8]

手少阳三焦支脉上项,以屈下颊(过齿部),翳风穴又位于颈项,临近颊部,故取之可治疗齿痛、颊肿、瘰疬诸疾[8]

翳风穴系三焦经和胆经之会穴,有通风疏络、开窍益聪之功,按气动为风,翳风穴能开气郁之闭,又以其接近于耳,故兼冶耳聋之因于气闭者尤效。[8]

12 耳后陷者主治病证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及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及瘰疬等[8]

翳风穴主治耳鸣、耳聋、口眼㖞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8]

翳风穴主治耳聋,耳鸣,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口眼㖞斜,暴喑不能言,牙关紧闭,牙痛,乳蛾;痉病,狂疾[8]

翳风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㖞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等[8]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口眼㖞斜,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

神经系统疾病:痉病,狂疾,膈肌痉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8]

直刺0.8~1寸,耳后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舌前部及半侧面部,以治面瘫、痄腮等;或向内前下方斜刺,针感可向咽部扩散,咽部有发紧发热感,以治聋哑[8]

直刺0.8~1.2寸[8]

直刺1~1.5寸[8]

注意:翳风穴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中迷走神经,引起呼吸心搏停止[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耳后陷者的配伍

翳风穴配颊车、合谷治痄腮(腮腺炎)[8][8]

翳风穴配地仓、颊车、四白、合谷治面瘫[8][8]

翳风穴配下关治下颌关节炎[8]

翳风穴配关冲、中渚治耳聋、耳鸣[8]

翳风配听官、听会、耳门、中渚,治耳疾[8]

翳风配听宫、听会,有通窍复聪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翳风配地仓、颊车、阳白、承泣,有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翳风配下关、颊车、合谷,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颊肿。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疰,(喑)不能言,翳风主之。聋,翳风及会宗下关主之。口僻不正,失欠脱颔,口噤不开,翳风主之。

《针灸资生经》:暴喑不能言,翳风、通里。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口眼㖞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玉龙歌》: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即安然。

16 耳后陷者研究进展

16.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在家兔身上观察到,电针双侧“翳风”时,动脉血压有明显变化,有上升、下降或双相反应,其变化幅度与针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翳风与心血管活动有关,并且这种关系主要为脑中枢效应所致,与迷走神经的外周作用无关。[8]

16.2 对大脑皮质的影响

针刺翳风有调整大脑皮质功能的作用。在实验性狗神经症基础上针刺“翳风”,所有阴性条件反射均迅速提高,并稳定地恢复正常,刺激强度与反应之间的关系逐渐恢复,对分化刺激的鉴别逐渐达到完全。说明针刺翳风能恢复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平衡。观察脑电波发现,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具有调整作用。[8]

16.3 治疗呃逆

针刺、腧穴注射或腧穴重手法点按翳风治疗呃逆均有效,点按时以两手拇指按压,力度要重而强,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度[8]

16.4 治疗面神经炎

有报道针刺时,针尖向鼻尖方向进针,使患者有痠麻胀感扩散到面部为度。临床观察面瘫患者多在翳风穴有压痛,翳风穴压痛堕病情好转逐次减轻。

16.5 治疗偏头痛

针刺治疗偏头痛150例,效果较为显著。

16.6 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用悬灸法治疗急慢性中耳炎402例,效果良好。

17 参考资料

  1. ^ [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3-29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62.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64.
  5.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7.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93-29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