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

目录

1 拼音

ér chá

2 英文参考

catechu[朗道汉英字典]

acacia catechu[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utch[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atechu(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utch[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ack catechu[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儿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述》,又名孩儿茶、儿茶膏、黑儿茶、铁儿茶[1]。为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 (L. f.) Willd. 的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atechu(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utch(《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ack catechu(《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来源及产地

豆科植物儿茶 Acaciacatechu (L.) willd.的枝干心材经煎汁浓缩而成的干燥浸膏,产云南[2]

7 性味及归经

苦、涩,凉,入肺经[2]

8 功能

清热化痰,生津,止血,消食,敛疮[2]

9 主治

1.治痰热咳嗽,消渴,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腹泻,小儿消化不良,煎服:0.9~3g[2];

2.治疮疡久不收口,口疮,牙疳,皮肤湿疹,宫颈炎,外伤出血,研末撒;扁桃体炎,研末用甘油调涂[2]

10 药理作用

儿茶含儿茶鞣酸、左旋及消旋儿茶精、左旋及消旋表儿茶精,鞣红鞣质(Phlobatannin)及非瑟素、槲皮素、槲皮万寿菊素等黄酮醇。儿茶精可保肝利胆、促进免疫,还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儿茶可抑制肠道运动,抗腹泻。水浸剂在试管中能抑制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和细菌。表儿茶精能抑制癌细胞。儿茶鞣质能增进毛细血管抵抗力及抗组胺而有抗炎作用,还能抑制实验性膀胱结石的形成[2]

11 儿茶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儿茶

Ercha

CATECHU

11.2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 (L.f.)Willci.的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冬季采收枝、干,除去外皮,砍成大块,加水煎煮,浓缩,干煤。

11.3 性状

本品呈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而稍有光泽。质硬,易碎,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遇潮有黏性。气微,味涩、苦,略回甜。

11.4 鉴别

(1)本品粉末棕褐色。可见针状结晶及黄棕色块状物。

(2)取火柴杆浸于本品水浸液中,使轻微着色,待干燥后,再浸入盐酸中立即取出,置火焰附近烘烤,杆上即显深红色。

(3)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3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儿茶素对照品、表儿茶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纤维素预制板上,以正丁醇一醋酸一水(3: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11.5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7.0%(附录ⅨH第二法)。

11.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4mol/L枸橼酸溶液-N,N二甲基甲酰胶一四氢呋喃(45:8: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35℃。

理论板数按儿茶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儿茶素对照品、表儿茶素对照品,精密称定,加甲醇一水(1:1)混合溶液分别制成每1ml含儿茶素0.15mg、表儿茶素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细粉约2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一水(1:1)混合溶液40ml,超声处理20分钟,并加甲醇一水(1:1)混合溶液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儿茶素(C15H1406)和表儿茶素(C15H1406)的总量不得少于21.O%。

11.7 儿茶饮片

11.7.1 炮制

用时打碎。

11.7.2 性味与归经

苦、涩,微寒。归肺、心经。

11.7.3 功能与主治

活血止痛,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用于跌扑伤痛,外伤出血,吐血衄血,疮疡不敛,湿疹、湿疮,肺热咳嗽。

11.7.4 用法与用量

1~3g,包煎;多入丸散服。外用适量。

11.7.5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11.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