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闭

目录

1 拼音

ěr bì

2 英文参考

blocked ea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eafn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eafnes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ar block[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chronic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耳闭(ear block;chronic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为病证名[1]。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及听力下降日久为主要表现的耳病[2]。病初起,耳内胀而兼痛者称为耳胀或耳胀痛。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耳闭不可以听。”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聋证,“…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耳闭与西医的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相似[3]

因耳胀、耳闭、每兼耳鸣,妨碍听觉,故也属“卒聋”、“风聋”、“气闭耳聋”范畴。可与“耳鸣、耳聋”互参[3]

4 耳闭的病因病机

外感内伤皆可导致耳闭[3]

耳闭多由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邪毒滞留,气血瘀滞,脉络受阻,耳窍闭塞而致,或因脾肾虚损,精气不足,不能上注,耳窍失养,以致闭塞失用而成[3]

《医林绳墨》卷七:“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

5 耳闭的症状

患者耳内胀闷堵塞及听力下降日久,闻声不真[3][3]

患者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减退,逐渐加重。耳鸣如蝉,或声音嘈杂[3]

检查见耳道干净,耳膜内陷明显,甚至粘连,活动度减低,耳膜有灰白色沉积斑块[3]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3]

全身症状不明显,或有脾虚、肾虚的症状表现[3]

脾虚,则饮食减少,腹胀,便溏,疲倦,唇色淡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缓细[3]

肾虚则腰膝痠软、耳鸣、耳聋症状比较明显,头晕眼花,失眠多梦,遗泄;以肾阴虚为主者兼见五心烦热,咽干舌燥,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以肾阳虚为主者,兼见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3]

6 耳闭的诊断

耳闭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但耳道检查,并无物堵为其特点[3]。每兼有耳鸣、听力下降,病变有新久不同[3]

7 需要与耳闭相鉴别的疾病

临床诊断时,要注意排除其他耳病引起的耳内胀闷症状[3]

耳内有耵聍或异物堵塞而出现胀闷堵塞感者,将耵聍或异物取出,耳胀闷堵塞感等症状便随之消失或减轻,故容易鉴别[3]

脓耳耳膜未穿溃时,也有胀闷堵塞感,但脓耳耳内疼痛较剧烈,耳膜红肿也较明显,在剧烈耳痛之后,耳膜可以穿溃而流脓,故可以鉴别[3]

8 耳闭的治疗

8.1 辨证分型

耳闭·气滞血瘀证(ear block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明显减退,鼓膜极度内陷,甚则粘连,或鼓膜增厚,有灰白色沉积斑,舌质淡暗,或边有瘀点,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耳闭证候[3]

耳闭·脾虚湿困证(ear block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鼓膜内陷、混浊或有积液征,或伴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等为常见症的耳闭证候[3]

8.2 证候分析

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邪毒滞留耳窍,气滞血瘀,故耳内堵塞胀闷感明显,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减退,逐渐加重[3]

脾肾精气亏虚,不能上荣耳窍,以致耳膜内陷,失去正常光泽,或见灰白色沉积斑块[3]

因耳膜失其正常功能,故声音传导受到障碍,听力减退,日渐加重[3]

由于有以脾气虚弱为主,有以肾阴虚或肾阳虚为主,故临床见症也有不同[3]

8.3 方药治疗

8.3.1 治法

宜行气活血,通窍开闭[3]

8.3.2 方药

可用《医林改错》方通气散或《医学准绳六要》方通气散。两方药物虽不相同,但总以行气活血通窍为宗旨,临床可以根据病情不同而选用[3]

通气散(《医林改错》方)[备注]通气散(《医林改错》):柴胡、香附、川芎加赤芍、菖蒲等药:通气散中香附、川芎、赤芍行气活血,柴胡为入少阳经主药,轻清行气,配以石菖蒲行气通窍,使耳窍之气行血活,故能通窍开闭[3]

若症情较重,可配合通窍活血汤[备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生姜、红枣、麝香:借麝香芳香走窜之力雄厚而通窍,配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行气活血,佐以生姜、红枣调和营卫而散邪[3]

《医林改错》卷上:“耳孔内小管道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晚服此方,早服通气散,一日两付,三二十年耳聋可愈。”

通气散(《医学准绳六要》方)[备注]通气散(《医学准绳六要》):茴香、木香、人参、延胡索、陈皮、菖蒲、羌活、僵蚕、川芎、蝉衣、穿山甲、甘草:以茴香、木香、延胡索、石菖蒲、川芎行气活血通窍,并用人参、甘草、陈皮、僵蚕等健脾益气,除痰通络[3]

若见脾虚症状,宜健脾益气配以通窍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芪、炙甘草、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合通气散加减;若肝肾阴虚者,宣滋补肝肾配以通窍之法,用耳聋左慈丸[备注]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熟地黄、淮山药、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茯苓、五味子、磁石、石菖蒲合通气散加减;肾阳虚者,宜温补肾阳配以通窍之法,用附桂八味丸[备注]附桂八味丸(又名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获苓、淮山药、炮附子、肉挂心合通气散加减[3]

8.4 针灸治疗

8.4.1 体针

除在耳周局部取穴外(参考“风邪侵袭,经气痞塞”型),脾虚者,选加足兰里、中脘、脾俞等;肝肾阳虚者,选配三阴交、关元、肝俞、肾俞等有强壮作用之穴位;虚寒者可用艾灸法,每天1次[3]

8.4.2 穴位注射

取听官、翳风、耳门等穴,注入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0.3~0.5 ml[3]

8.5 其他疗法

宜常行鼓气吹张法,即捏鼻、闭唇、鼓气,使气进入耳窍内,此时耳膜可有向外膨胀的感觉,若鼓气吹张失败时,则无这种感觉。若有鼻塞流涕多者,不宜行此治法[3]

也可采用咽鼓管金属导管吹张法[3]

9 耳闭患者日常保健

耳胀初起,多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适当使用滴鼻药物,擤鼻涕要有正确方法,防止将鼻涕推入耳窍,加重耳胀痛症状,或引起染毒,演变为脓耳[3]

10 耳闭的预防

预防耳胀,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伤风感冒及鼻部疾病。“鸣天鼓”导引法对本病有保健预防作用[3]

11 关于耳聋

耳聋(deafness)为病证名[4]。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指以听觉障碍,轻者听而不真,重者不闻外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4]。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外伤、老年等皆可致耳聋[4]。耳聋是耳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也像耳鸣一样,可以作为许多疾病的并发症,也有单独发作者。

《左传》:“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释名》解释为:“聋,笼也。如在蒙茏之内,听不察也。”

症状名耳聋是指不同程度听力减退的表现[4]

详见耳聋条。

1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0.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8.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