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经穴别名·兑骨
4.1 神门穴的别名·兑骨
穴位 | 神门 | ||
---|---|---|---|
汉语拼音 | Shenmen | ||
罗马拼音 | Shenmen | ||
美国英译名 | God's Door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HT7 | |
日本 | 7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C7 | |
富耶氏 | C7 | ||
德国 | H7 | ||
英国 | H7 | ||
美国 | He7 |
神门为经穴名(Shénmén HT7)[2]。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3]。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属手少阴心经。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4]。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4.1.1 别名
兑骨(《难经·六十六难》),兑冲、中都(《针灸甲乙经》),锐中(《古今医统大全》)。
4.1.2 出处
4.1.3 特异性
4.1.4 穴名解
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故称“神门”。
4.1.5 所属部位
腕[5]
4.1.6 神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6]。
神门穴的位置
4.1.7 取法
仰掌,于豌豆骨上缘桡侧凹陷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穴[7]。
4.1.8 穴位解剖
神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皮肤的皱纹致密,形成腕远侧横纹,该部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穿前臂深筋膜,经尺神经、尺动静脉的内侧达尺骨小头的前面骨膜。尺侧腕屈肌(腱)由尺神经支配。
4.1.8.1 层次解剖
4.1.8.2 穴区神经、血管
4.1.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心主血脉、主神明,故可主治心神疾患等。
手少阴之脉挟咽,抵掌后,到小指,故神门穴可治疗咽干、腕痛、指麻。
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8]
4.1.10 主治病症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
神门主要用于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疾患: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
神门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悸,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证;胃痛,呕血,吐血,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头痛,眩晕,目黄。
4.1.11 刺灸法
4.1.11.1 刺法
直刺0.2~0.5寸。
一般直刺0.3~0.5寸;向上平刺1~1.5寸,透灵道穴,局部酸胀,并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4.1.11.2 灸法
可灸。
艾条灸5~10分钟。
4.1.12 配伍
神门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神门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神门配内关、大陵、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治失眠、心烦、健忘。
4.1.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
《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4.1.14 研究进展
4.1.14.1 治疗失眠
4.1.14.2 治疗惊悸
4.1.14.3 治疗嗜眠症
据报道神门穴治疗嗜眠症效佳。
4.1.14.4 治疗高血压
4.1.14.5 对心功能的影响
心绞痛:针刺神门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针刺后,心率显著减慢,左心室射血前时间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等容收缩时间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上观察,P波、R波、PR间期和QT间期的持续时间延长。
有实验表明,针刺神门可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冲击图复合波幅增大。
心律失常:针刺内关、神门,对纠正心律失常有效,特别是属于激动起源失常者,效果显著。给健康家兔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建立心肌缺血实验性病理模型,电针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设对照组,实验证明电针能减缓心率增快。
通过针刺家兔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
神经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对神经垂体性高血压动物有降压作用。
心衰: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HRP),观察神门体表穴区传入及传出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结果提示神门区与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在T1及T2有互相交汇及重叠。另有注射或包埋HRP于神门穴,则被穴区感觉纤维所摄取,并由轴浆运输逆行传递到胞体-脊神经节细胞内。
4.1.14.6 对血脂的影响
据临床观察针刺神门穴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时发现,针刺治疗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明显优于西药组。
4.1.14.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重刺激神门,多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给予患者轻刺激,半数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引起抑制过程,健康人只有少数引起抑制过程。针刺神门对脑电图起调整作用,凡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及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在部分癫痫患者身上,可使脑电图趋向规则化。
针刺神门对大脑皮质功能有一定影响,根据功能状态,针刺强度的不同,引起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效应也有差异,重刺激多引起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轻刺激半数引起兴奋过程,但健康人多数引起兴奋过程。
针刺神门穴,可使部分病理性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
4.1.14.8 增强肺功能
针刺神门穴可增强肺功能,但需连续针刺1周,可使肺通气功能增强。对心源性喘息,针刺神门穴如能引出心经感传,抵达胸部后能立刻降低呼吸频率,效果显著。
4.2 少府穴的别名·兑骨
穴位 | 少府 | ||
---|---|---|---|
汉语拼音 | Shaofu | ||
罗马拼音 | Shaofu | ||
美国英译名 | Young Perfectur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HT8 | |
日本 | 8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C8 | |
富耶氏 | |||
德国 | H8 | ||
英国 | H8 | ||
美国 | He8 |
少府为经穴名(Shàofǔ HT8)[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少府是手少阴心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少即幼小,指手少阴经,府指聚集处,此穴为心经荥穴,脉气渐聚,故名少府。主治心悸,心痛,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律不齐,胸痛,烦满少气,小便不利,遗尿,手小指拘急,掌中热,善惊,烦闷少气,目黄,口渴,咽干,肘腋挛急,小指不用,小指拘挛,皮肤瘙痒,善笑,悲恐善惊,小指挛痛,痈疡,疟疾,冠心病,癔病,肋间神经痛,臂神经痛,尿潴留,阴挺,阴痒,阴痛,阴道及阴部瘙痒症,月经过多等。
4.2.1 少府穴的别名
4.2.2 出处
4.2.3 特异性
4.2.4 穴名解
少即幼小,指手少阴经,府指聚集处,此穴为心经荥穴,脉气渐聚,故名少府。
本穴与劳宫为邻,同在掌握之中,犹宫中、府中也。通及心肾,能舒二经抑郁之气。为手足两少阴病之通达内府者,故名“少府”。
4.2.5 所属部位
掌
4.2.6 少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少府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少府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到处是穴。
少府穴的位置
4.2.7 少府穴的取法
仰掌屈指,在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处取穴。
少府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到处是穴。
仰掌,手指屈向掌心横纹,小指指尖下凹陷处取穴。横平劳宫。[11]
少府穴的取法
4.2.8 少府穴穴位解剖
少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掌筋膜、第四蚓状肌、第四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静脉。分布着来自尺神经的第四指掌侧总神经。手掌皮肤厚而坚韧,尺侧畔由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皮下组织致密,内含脂肪组织,并被由掌腱膜浅层发出的纤维束连向皮肤而分隔。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掌腱膜,在指浅、深屈肌尺侧两根肌腱之间,经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的尺侧,深进第四蚓状肌,再入第四掌骨间隙内的骨间肌。除指浅屈肌由正中神经支配外,其他诸肌均由尺神经深支支配。
4.2.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环指的浅、深屈肌腱与小指的浅、深屈肌腱之间→第四蚓状肌→第四骨间背侧肌。
4.2.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尺神经掌侧皮支分布;深层有掌侧总神经、指掌侧总动脉和掌心动脉经过。
4.2.9 少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少府有宁心安神之功,其治为烦满、悲、恐、胸中痛、阴挺、阴痒、遗尿、偏堕、太息、小便不利等症。
4.2.10 少府穴主治病证
少府穴主治心悸,心痛,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律不齐,胸痛,烦满少气,小便不利,遗尿,手小指拘急,掌中热,善惊,烦闷少气,目黄,口渴,咽干,肘腋挛急,小指不用,小指拘挛,皮肤瘙痒,善笑,悲恐善惊,小指挛痛,痈疡,疟疾,冠心病,癔病,肋间神经痛,臂神经痛,尿潴留,阴挺,阴痒,阴痛,阴道及阴部瘙痒症,月经过多等。
少府穴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阴痛、手小指拘急、掌中热、善惊。
少府主要用于心胸及前阴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律不齐、胸痛、烦闷少气、目黄、口渴、咽干、小便不利、遗尿、阴痛、阴痒、阴挺、肘腋挛急、小指不用、掌中热等。
少府主治胸痛,心悸,小指拘挛,掌中热,皮肤瘙痒,小便不利,遗尿等。
少府穴为手少阴心经荥穴,多用于治疗心火上炎所致心神疾病及手指挛痛等。主治心痛,心悸,烦满少气,善笑,悲恐善惊;小便不利,遗尿,阴痒,阴痛,阴挺;肘腋挛急,小指挛痛,掌中热;痈疡,疟疾。
4.2.11 刺灸法
4.2.11.1 刺法
4.2.11.2 灸法
可灸。
不宜艾炷灸。
4.2.12 少府穴的配伍
少府配心俞,有清心泻火,镇痛止痒的作用,主治痈疡,阴肿,阴痒。
少府配内关,郄门,有宁神志,调心气的作用,主治悲恐善惊,心悸,胸痛,心绞痛。
4.2.13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主阴痛,实则挺长,寒热,阴暴痛,遗尿,偏虚则暴痒,气逆,卒疝,小便不利。主嗌中有气如息肉状。主数噫,恐悸,气不足。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痃疟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太息。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
《针灸大成》: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痎疟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太息。
《类经图翼》:主治痎疟久不愈,振寒,阴痒阴痛,遗尿肠坠,小便不利。
4.3 颧髎穴的别名·兑骨
穴位 | 颧髎 | ||
---|---|---|---|
汉语拼音 | Quanliao | ||
罗马拼音 | Chuanliao | ||
美国英译名 | Cheek Bon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I18 | |
日本 | 18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IG19 | |
富耶氏 | |||
德国 | DÜ18 | ||
英国 | Si18 | ||
美国 | SI18 |
颧髎为经穴名(Quánliáo SI18)[12]。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权髎[13]。别名兑骨、权髎、兑端。属手太阳小肠经。为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颧即颧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颧部骨隙中,故名颧髎。主治口眼歪斜,眼睑𥆧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㖞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4.3.1 别名
兑骨(《针灸甲乙经》),权髎(《备急千金要方》),兑端(《针灸逢源》)。
4.3.2 出处
《针灸甲乙经》:颧髎,一名兑骨。在面頄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阳太阳之会。
4.3.3 特异性
4.3.4 穴名解
颧即颧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颧部骨隙中,故名颧髎。
颧,指颧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色荣颧骨,热病也。”王冰注:“颧骨,谓目下当外眦也。”髎,指骨空处。穴在颧骨尖处之窠臼中,因而名之,系小肠经和三焦经之会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
4.3.5 所属部位
面[14]
4.3.6 颧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颧髎穴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15]。
颧髎穴的位置
4.3.7 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于颧骨下缘水平线与目外眦角垂线之交点处,约与迎香同高[16]。
4.3.8 穴位解剖
颧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颧肌、咬肌、颞肌。有面横动、静脉分支。分布着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筋膜疏松,以纤维束连于真皮和肌质,其间有面横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面神经颧支支配的颧肌,进而入咬肌及颞肌,该二肌由下颌神经的咬肌支和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4.3.8.1 层次解剖
4.3.8.2 穴区神经、血管
4.3.9 颧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颧髎为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之会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
4.3.10 主治病症
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𥆧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㖞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颧髎穴主要用于面部疾患:如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齿痛、眼睑𥆧动等。
颧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睑𥆧动、目赤、目黄、齿痛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颧髎穴主治口眼㖞斜,眼睑𥆧动,目赤,目黄,齿痛,颊肿,唇肿。
4.3.11 刺灸法
4.3.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半侧颜面部。
或斜刺0.5~1.0寸。
或沿皮刺0.5~1寸。
4.3.11.2 灸法
可灸。
4.3.12 配伍
颧髎配肝俞,太冲,有舒肝解痉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肌痉挛,眼睑瞤动。
4.3.13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口㖞,面赤目黄,眼𥆧动不止,䪼肿,齿痛。
《针灸大成》:主眼瞤动不止。
4.3.14 研究进展
4.3.14.1 针麻
4.3.14.2 镇痛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颧髎穴有一定的镇痛效应。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该穴可致脑脊髓液中色氨酸、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肾上腺素下降,其变化与临床针麻效果平行。电刺激尾核与电针颧髎等穴,有协同的镇痛作用。
针刺颧髎有镇痛作用,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疗效。其镇痛机制与人脑脊髓内单胺类递质有关,例如,针刺合谷、颧髎,或针刺内关、颧髎,或针刺合谷、内关、颧髎,可见脑脊髓液中色氨酸、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肾上腺素(NA)下降。提高脑内5-羟色胺含量、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与临床针刺麻醉效果平行。实验也证明点针刺尾核与电针合谷、内关、颧髎等有协同的镇痛作用。取颧髎,沿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以1.5寸毫针垂直进针2~2.5 cm时,即有触电感扩散至整个面颊部,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10 min行针一次,留针15~30 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叉神经痛:进针2~2.5cm,如出现触电感,针感扩散更好。
4.3.14.3 治疗鼻炎
4.4 兑端穴的别名·兑骨
穴位 | 兑端 | ||
---|---|---|---|
汉语拼音 | Duiduan | ||
罗马拼音 | Tuituan | ||
美国英译名 | Exchange Extrem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V27 | |
日本 | 27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G26 | |
富耶氏 | |||
德国 | LG26 | ||
英国 | Gv27 | ||
美国 | Go27 |
兑端为经穴名(Duìduān GV27,DU27)。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兑骨(《针灸甲乙经》),唇上端(《针灸学》(南京))。属督脉。兑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兑端。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㖞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狂症,遗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渊,鼻塞,昏迷,昏厥,癔症,黄疸,小便黄,口腔炎,癫痫,面神经麻痹,糖尿病等。
4.4.1 兑端穴的别名
4.4.2 出处
4.4.3 穴名解
兑指口,端即尖端,此穴在口部上唇尖端,故名兑端。
《易》:“兑为泽,为口,为舌,为刚中外柔(寓唇柔齿刚之意)。”端,《说文》:“端,直也。”并有始、首之义。兑指口,说的意思,又洞穴也。端,正也,绪也,又称事物之尽头为极端。穴在唇之上端,为督脉之气生发之处,又为督脉末端以其所处部位得名。鼻腔、口舌诸症及有碍发言之病,均可取之。
4.4.4 所属部位
4.4.5 兑端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兑端穴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兑端穴位于上唇尖端,当人中沟下端皮肤与上唇黏膜之移行处[19]。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
兑端穴在上唇部的位置
4.4.6 兑端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于人中沟下端之红唇与皮肤移行处取穴[20]。
4.4.7 兑端穴穴位解剖
兑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和上唇动、静脉。
4.4.7.1 层次解剖
4.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颊支和上唇动脉(面动脉分支)分布。
4.4.8 兑端穴的功效与作用
兑端穴系急救穴之一,有清热利湿作用。主治癫狂,齿龈肿痛,鼻渊。
4.4.9 兑端穴主治病证
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㖞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狂症,遗尿,鼻衄,口噤,牙痛,目翳,鼻渊,鼻塞,昏迷,昏厥,癔症,黄疸,小便黄,口腔炎,癫痫,面神经麻痹,糖尿病等。
兑端穴主要用于口唇及神志疾患等:如口噤鼓颔、口唇动、口疮、口臭、齿龈肿痛、消渴、鼻炎、晕厥、癫疾、狂症、癔病及遗尿等。
兑端穴主治口㖞,口噤,口疮,齿龈肿痛,牙痛,目翳,鼻渊,鼻塞,鼻衄;昏迷,昏厥,癫狂,癔症;消渴,黄疸,小便黄。
兑端穴主治癫狂,口㖞唇动,齿龈痛,鼻塞,鼻出血;以及口腔炎,鼻炎,癫痫,晕厥等。
治口歪唇紧,齿龈痛,口臭,鼻塞;癫疾,消渴,昏厥。面神经麻痹,癔病,糖尿病。
4.4.10 刺灸法
4.4.10.1 刺法
直刺0.2~0.3寸。
4.4.10.2 灸法
禁灸。
可灸。
4.4.11 兑端穴的配伍
兑端配目窗、正营、耳门,有行气通经的作用,主治唇吻强闭不开。
4.4.12 文献摘要
5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3.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47.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6.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8.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7.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9-210.
- ^ [8]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2.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1.
- ^ [1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10-211.
- ^ [1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3.
- ^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94.
- ^ [1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4.
- ^ [1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2-73.
- ^ [1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0-221.
- ^ [1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5.
- ^ [18]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30.
- ^ [1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7.
- ^ [2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7.
- ^ [2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8.